那里有最多的阳光 那里有最少的氧气 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雪峰 那里有比雪峰还高的筑路人的足迹 那里有最狂的暴风雪 那里有风雪中飘扬的旗帜 二十一世纪初,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建设工程之一,是我国的青藏铁路建设。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青藏铁路格拉段(由青海省格尔木——西藏拉萨),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经过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大公司数万名建设者5年奋战,终于在2005年10月5日全线铺通,并于2006年 7月1日正式通车。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级”、“生命禁区”之称。这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脆弱,并称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修筑青藏铁路的英雄们,以大无畏的气概挑战生命极限,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幸福架设金桥,创造出了人间奇迹,留下了无数动人事迹。 在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当年那段青藏岁月。 张河川: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是“历史的机遇” 2001年6月29日,朱镕基总理在格尔木南山口举行的青藏铁路建设开工典礼上,大声宣布:“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揭开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序幕。 对于只用一年时间,顺利完成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中铁四局员工来说,二期工程才是最为艰巨和考验最大的,他们承担了从通天河——雁石坪49公里的施工任务。他们的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唐古拉山北麓的雁石坪,海拔4750米。这里“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刚才还出太阳,一会儿就下雨了,一会儿又下冰雹、下雪。一天温差达35度左右,最高气温15、16度,太阳一落,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这里缺氧,空气中氧含量只有45%左右。高原对人体的冲击,不是渐进的,它是跳跃式、脉冲式的。 现任中铁四局董事长、党委书记的张河川,时任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十五标段的总指挥长,参加了青藏铁路建设二期工程的全过程,他向我细细描述刚上去时的感觉:头疼、胸闷,知道饿、不想吃,稍一动就喘气。到了那里,才真正感觉到什么叫“环境恶劣”。第一感觉是,能呆下来就不错,还怎么完成任务?感到有种恐惧。那种头疼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消除不掉,神经性的。这时,很多同志的内心都充满恐惧。 后来,上来人多了,形成了工作场面,大家恐惧的心理也就淡化了。特别是医疗保障提供了后盾,大家的情绪也就稳定下来。张河川很喜爱摄影。他回想当时刚去时,四周蓝天、白云、雪山、红日,有许多美景,可是却没有心情和兴趣去拍摄,没能留下一张照片,很可惜!他说:“当时我们的心里只想着怎样去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高原反应和个人心理的关系很大。他向我说起去雁石坪建点途中的事:车沿着青藏公路南行,过了不少时间,有人开始紧张起来,感觉不行了。这时,刚好路边有里程碑,写着“3000”,于是我们就说:“才3000米嘛,你们看,上面写着呢!”大家才觉得不那么紧张了,其实牌上标的是里程,早过了4000米!后来过一阵大家又觉得难受了,就把氧气管插入鼻中,又都说:“感觉舒服多了!”等到了雁石坪,才发现氧气瓶根本就没打开! 在中铁四局的每一个管段,每座桥墩,每处隧道、每个驻地,都有鲜红的党旗飘扬。施工中,员工们把安全、质量、环保都纳入“党旗红”活动之中。党员、团员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地显示出来。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把“特殊奖”颁给了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节目采用了青藏铁路建设的6幅照片,其中有4幅是中铁四局员工拍摄的,照片上都有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张河川对青藏高原的生活,有切身感受。他向我说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他到那曲城去,在一处风景如画的途中吃午餐。油条很筋道,一用力,一根油条没吃完,就觉得不行了,光出气不进气。结果还是几个人回到车上,插上氧气管轮流吃。这种反应是突然发生的,意识恍惚,心脏非常难受,吃口饭都十分不容易。在西藏吃面条也不能吸,一吸肯定喘。 张河川对在这样严酷生存条件下生存的藏族同胞,同样倾注了一片深情。他领导下的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医护人员给藏族同胞送医、送药,从来不收钱;在雁石坪小学,员工与贫困孤残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资助藏族孩子上学,出现了许多动人事迹。 在雁石坪中铁四局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大门口,立有两块标语牌,左边是“青藏高原党旗红”,右边写的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字标语——不随意损坏植被、不随意丢弃垃圾、不随意开辟施工便道、不随意设置临时工程、不随意采撷珍贵药材、不随意捕猎野生动物。 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中铁四局各工程队,都按照最严格、最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来进行。为保护好全世界都关注的这块净土,建设者付出了全部的智慧和汗水。张河川说,青藏线通车后,他又两次回去,沿途察看,觉得那里的环境保护确实非常好! 张河川深情地对我说:“我们的员工有句话:‘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胡锦涛总书记曾引用了这句话。它展现的是我们共产党员、先进人物在青藏线的精神状态,是精神的力量。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坚持下来,不是靠钱,是凭意志、信念!‘青藏高原党旗红’是我们中铁四局的一个品牌!” 现在,张河川每次碰到和他一同在青藏线上共同战斗过的员工,都要向他们询问回来以后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他和他的战友们,把青藏铁路建设的丰碑,永远竖在了雪域高原;他也把对每一位员工生命、健康的关怀,永远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间。 丁太环:生命的守护神 她叫丁太环,中等个儿,瘦瘦的,初看起来,她与别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她被大家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她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远远超出了她瘦弱的身体。 铁四局中标青藏铁路二标段后,党委决定由中心医院抽调人员组建青藏铁路工地医院。丁太环作为一名学过高级护理专业的中铁四局医院的技术骨干,又是共产党员,被选为奔赴青藏线的第一个女性。 丁太环虽然学的是护理专业,但对高原病护理,也完全是陌生的。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提出“带多少人进去,带多少人出来”的要求。医疗保障是关键,丁太环强烈地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一到格尔木,她就跑遍了那里的书店,将能购得到的治疗、护理高原病的有关书籍,都买了回来。接着,她又细细查阅高原病护理的有关资料,并到当地医院,向治疗、护理高原病的专家请教,进医院病房实际操作,掌握治疗、护理高原病的程序和要领。 大队人马未动,工地医院就要先建立。筹建雁石坪工地医院是次巨大的考验。丁太环是参加建点的唯一一名女同志。她向我回忆2002年3月12日下午出发、晚上7点多到达雁石坪时的情形:下车后,风刮得人站不住脚,是干风。食堂是临时用木板搭建的。大家肚子很饿,却谁也不想吃。后来,叫一个大小伙子到四、五十米外的那曲河提点水来蒸馒头。在这里连走路都觉得困难,40多分钟后,小伙子才艰难地将两铁桶水提来。不想吃也得吃,大家就硬撑着吃点馒头。当时只觉得头很疼,好像太阳穴就要胀开了,眼睛也就要胀开了。我们共去11人,食堂临时搭几张床,7个人睡6张床;剩下几个人到雁石坪旅馆住。 就是在这样没水、没电,更没有取暖设施,连住宿条件也没有的环境下,11个同志在以后的17天里,硬是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将两汽车、几千斤重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一步一步从院子里挪进屋内,临时工地医院就这样建立起来。这十七天,她只能和衣与六位男同志挤在一间屋里睡,严重缺氧和过度疲劳,使她两次晕倒在临时医院里。 当大队人马来到工地的时候,他们已把工地医院建起来了。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对保护青藏建设者的生命安全起了很大作用,但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仍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有一次,一个患脑水肿的工人被送到工地医院,丁太环她们给他打针,打不进去,他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脏物沾了她们一身,好不容易才将他放入高压氧舱,气压猛升高,他又不适应,拳打脚踢,把她们弄得鼻青眼肿。 丁太环是青藏线上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工作,为数万名参建将士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她觉得,这是她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党和组织却没有忘记她。她先后被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和“青藏铁路建设标兵”,荣获铁道部“全路先进女职工”称号,2005年,又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称号。 在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典礼时,她和百名青藏铁路建设的劳动模范,受到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那一天,胡锦涛总书记握着她的手,亲切地问她管多少人?当听她说工地医院管3000多人时,总书记连声说:“不容易,不容易,没有你们,青藏铁路修不起来。”想到那天的场景,丁太环脸上充满幸福的表情,兴奋地对我说:“胡总书记的步子比电视里看到的还轻快有力!” 徐玉成:筑路英雄的代表 徐玉成,徽州人,高中时,他就立下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高考填志愿表,他全部都填了工程院校。1987年,他从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先后参加过宣杭线、京九线、秦沈线、宁西线及济青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2001年5月,单位中标青藏铁路二标段的消息传来,时任副段长的徐玉成,专程从建设工地赶到局人力资源部,在《志愿参加青藏铁路建设人员报名册》上,工工整整地填上自己的名字。他是全局第一个报名者。 一个月后,他接到了人事命令:任命他为中铁四局第六项目队副队长。6月份,他就告别了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作为第六项目队的现场指挥员,率先踏入青藏高原,安营扎寨,做好项目开工的准备。 徐玉成带领的第六项目队承担二标段11.6公里线下施工任务,上级要求:当年11月底,要完成90%的工作量。徐玉成抓住分分秒秒,走访水文站,获取第一手资料,又带着测量队开始实地测量、选址。 青藏高原的河流中淌的是全雪山融水,夏日,水温也只有2、3度。这些日子,徐玉成他们每天都要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来回三四趟;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雪水;风沙袭来,他们就钻山崖。就这样,他们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选址任务。 为准确掌握施工进度,及时协调、处理现场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徐玉成整天扑在工地上。11.6公里管段内,每个项目具体施工进展,哪台机器上缺什么零件,他都了如指掌。 2001年7月20日晚,3号便桥进行最后一次砼浇注。此时,已接连三个晚上坚守在工地的徐玉成发生高原反应,正躺在床上吸氧、打吊针,可他还坚持要去工地。同事们劝他不要去,他说:“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休息,只会加重我的病情!”就是在这天上午,他的妻子才从安徽黄山的家中打来电话,告诉他,儿子摔断了腿,住进了医院,他只能在电话中托付战友帮助照顾。夜深人静时,他才取出儿子的照片,默默望着,心疼地抚摸着。 2002年3月27日,徐玉成在十五标段建设中,又负责带队建点。这里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很大。他带领建点组进入了雁石坪时,条件十分艰苦,七、八个人就挤在一顶帐篷里,没电、没水。饿了就啃方便面,晚上烛火也不敢灭,生怕野狼来袭击。有一天晚上,一个小伙子在帐篷外方便,当他起身时,发觉身后不远处有两只泛着绿光的眼睛盯着他,吓得他提着裤子就跑。从那以后,徐玉成命令:晚上解手,后面必须跟个人,提着棒子。他冒着风雪,带着小伙子们,四次徒步走完全管段36.02公里的施工线路,对每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状况,都一一详细踏勘,作记录。针对管段内地质特征,对工序、工艺作了详细部署。 4月18日,DB1322+116小桥处,彩旗飘扬,鞭炮齐鸣。随着“开钻!”令下,第六项目队终于实现了在中铁四局率先开工的计划。项目队驻地到工地有三里,从开工那天起,2000多个日日夜夜,徐玉成一步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由于长期劳累,2003年9月5日夜里4点多钟,徐玉成终于病倒,高烧一直不退,一度处于昏迷状态。医护人员一直守护在他身边。四天四夜,徐玉成只喝了几口米汤。守着他的同事都默默掉泪。第四天晚上,一位同事实在忍受不了,擅自到布曲河捞回两条鱼,熬汤让他喝了。第五天,徐玉成终于恢复了过来,同事们欢呼了!当知道两条鱼的事情后,他主动将罚金交到环保工程师手中,并同捞鱼的同事一同作了深刻的检讨。 像徐玉成这样的筑路英雄,还有许多许多,徐玉成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徐玉成一样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不屈意志和坚强信念,创造了这人类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些筑路英雄们,组成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群雕,和巍巍昆仑傲世并列! 本文是著名作家乔延凤(笔名黎阳)于2009年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第2期上的文章。本报转载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