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按照年初“狠抓基础管理、坚持依法治企、推动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脚踏实地干实事、不折不扣抓落实,保证了企业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全局完成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1.6%和7.9%,均在股份公司系统位列第一;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强力抓好生产经营。铁路一级市场完成新签额76.9亿元,在两大总公司系统二级企业中位居第一;城轨市场实际完成新签额84.9亿元,首次进入济南、兰州市场,我局城轨参建城市达35个;承揽了苏州城北路、连云港徐圩新区2个综合管廊项目。境外市场完成新签额4.6亿元,参建了印尼雅万高铁,中安两国融资框架协议一揽子项目取得阶段成果。局、子分公司、项目部三级生产管控体系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局在建工程项目整体可控。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推进落实,创建诚信班组活动同步启动。(二)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强力推进治亏工作和两金压降,各项经济指标控制在合理区间。(三)有序推进转型升级。投资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16亿元,先后中标了青兰高速公路泰安至东阿段、海口综合管廊等5个投资项目;健康养老产业取得首批113亩建设用地,组建了局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公司、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与北京仁创科技、上海市政设计院组建了全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联合体。初步制定了局层面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推广应用了56项技术成果,安全质量隐患排查系统在357个在建项目使用,消除各类隐患68424条,并在股份公司系统强力推广。(四)持续深化管理创新。编制了局“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量化了今后五年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发展目标。启动了企业内部重组,把建筑装饰、交通园林公司分别整合至钢结构、市政公司,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适应股份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试点成立了京津冀、长三角、华南三大区域指挥部。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万众创新”活动,四局企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幸福企业、企业品牌建设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方面,充分把握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中国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区域互联互通、中国高铁“走出去”等系列措施,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看,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乏力,但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下,以及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的陆续出台,国内基建市场整体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大交通市场发挥牵引作用。二是传统招投标项目减少。三是PPP模式持续发酵。四是新兴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清醒认识企业面临的行业机遇和挑战。由“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关键阶段。一是营改增全面实施。二是央企改革排上日程。三是建筑企业分化加剧。四是全面清理各类保证金。五是劳务用工走向职业化。
三、后五个多月重点工作
(一)强基础
当前,我们要把强化基础管理作为最突出、最紧迫的关键任务,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要在实现企业本质安全上抓落实。一是在防止重特大事故上下足功夫。第一,找出规律,源头排查。结合行业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典型案例,深入研究事故的类型、条件和原因,找出事故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规律和特征,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部位排查力度,从源头铲除滋生事故的土壤。第二,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生产管理系统要重点强化对现场高风险源、常见质量通病的专项治理,从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治理、技术保障、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制定标准化治理模式,并选择部分项目开展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提高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能力水平。第三,层层落实,加强督导。要实行跟踪督办制度,建立员工举报重大安全隐患激励机制,实现“专管成线,群管成网”,打造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链条。二是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第一,健全风险评估分级标准体系。第二,全面排查评定安全风险等级。第三,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三是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信息系统的强制执行和闭环管理。要继续强化隐患排查信息系统的执行力度,落实责任、量化到人、措施到岗,体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严肃性。建立完善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对于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部立即整改,确保闭合管理。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技术、组织保障。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第二,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施工。第三,全面落实班组长责任制。第四,制定优秀协作队伍优惠清单。第五,系统策划施工劳务企业。第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五是加强事故应急预案管理。高度重视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切实增强对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六是严厉处罚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单位要眼睛向内查问题,严肃查处施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着重加大对“三违”现象的惩罚力度,从重追究瞒报、迟报和漏报事故的责任,坚决把安全生产与“帽子”挂钩,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地。七是深刻认识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开展全局性的“大讨论、大反思、大排查”活动,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素健全、责任落实。
2.要在强力推进国内经营上抓落实。一是巩固大轨道交通市场优势。营销部要加强统筹策划,建立分层对接计划,持续紧盯合安九、银西、新福厦、太焦、徐连等一批重点项目,城轨市场要在深耕既有市场促滚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局专业齐全和良好信誉优势,对上海、北京、武汉、南京、郑州、南昌、贵阳等重点区域,由局加强过程策划,加速城轨全产业链经营。二是加快介入新兴市场。对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生态环保、装配式住宅等新兴市场,营销投资系统要发挥联动作用,重点以承揽总承包项目为主,辅之以投资拉动,助推项目落地。三是切实提升区域集中度。第一,建立区域化经营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考核要求和激励政策。第二,致力在区域“本土化”上下功夫。第三,积极寻找有实力的大业主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努力实现在同一区域、同一业主下的滚动发展。第四,加强区域指挥部的统筹协调功能。局要建立区域指挥部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并重新调整管控组管控区域划分,加快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做好各类资源对接,规范管理行为。四是努力提高中标质量。建立健全标前评审和集体决策制度,坚决杜绝投亏损标、恶性竞争标和借用中介中标,从源头上提高订单质量。五是抓实信用评价工作。铁路信用评价要确保A类地位,路外信用评价要力争在主营区域市场取得更优成果。
3.要在提升生产组织效率上抓落实。一是着力优化施工组织。局和公司两级职能部门要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性施组的执行情况,谨防出现卡脖子工程、拖后腿项目。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要加快工程进度管理系统的研发进度,建立工程进度分级预警管理机制,大力打造“数字化工地”、“数字化后台”,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三是加快推进机械化、工厂化生产。继续推进“隧道机械化施工应用与推广研究”,总结渝怀、黔张常铁路项目试点情况,尽快形成隧道施工设备配备、管理体系、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课题成果。四是有效利用全局现有资源。要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设置区域性项目部,促进营销生产一体化和区域市场滚动发展。五是着力解决项目普遍性的重难点课题。要针对现场急需解决的,如征地拆迁、三电迁改等重点问题,由局或子分公司专项研究、组织专题培训,系统总结、固化经验,形成可推广运用的成果。六是加强协作队伍管理。重点做好协作队伍的引进、使用、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协作队伍管理,提高协作队伍的工效及管理水平。七是加强员工队伍培训。要定期组织全员“分专业、分工序、分工种、分阶段”的培训及考核,新进场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确保全员掌握标准、执行标准,以作业的标准化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4.要在夯实企业发展质量根基上抓落实。一是推进“营改增”后续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涉税风险。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保持企业生产经营依法合规。三是做好组织结构的调整。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和十三五规划,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压缩管理链条。
(二)重转型
1.要在全面做优投资业务上抓落实。一是设置基本门槛条件。局投资部、财务部要研究设定投资项目的入门条件,集中精力抓住符合企业战略、风险小及专业性较强的项目。二是加强风险防控。加快建立投资项目全环节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优化局内审批决策程序,组建投资项目评审团队提前评审和筛选,确保急需决策的重大项目能迅速开展前期运作。三是创新业务拓展模式。要继续加强与咨询、金融和规划设计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努力为业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四是加快融资渠道建设。要继续加强与银行、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整合意向合作方资本,为PPP项目提供配套金融方案支持。五是把握重点投资方向。着重加大引入产业基金的投资项目运作力度,提升企业投融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有资金的高杠杆利用率。六是推进健康养老产业。房地产公司要以巢湖养老项目“10.9”举行奠基仪式为目标,倒排节点计划,确保开工建设高标准、高起点。
2.要在稳健推进境外市场上抓落实。一是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国际化路径。第一,突出一带一路布局。国际部要对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尼等重点国别市场加强研究,完善分国别制定的营销策划书,实现精准营销。第二,建立稳固的境外根据地。要紧密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一步扩大非洲、南美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培育和发展东南亚、中亚等区域市场。第三,借船出海实现合作共赢。第四,注重风险防范。要切实防控境外安全风险,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风险的识别、规避、处理、善后等全过程管理,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第五,掌握国际化规则套路。二是理顺内部管理机制。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完善相关审批、决策流程,积极化解汇率、法律、合同以及工程建设等风险。要制定出台境外办事处等营销机构的考核管理办法,对一些市场开发不理想、长期实质空转的办事处予以补强、裁撤或合并。三是切实转变营销思路。要把投融资项目作为境外业务新的增长点超前布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EPC+F、PPP、BOT、BT等带有金融条件的项目,同时探索住宅产业化、水务环保建营一体化等产业模式。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促升级
1.要在推动管理升级上抓落实。标准化方面。第一,要制定局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推进计划,逐步建立局层面各业务系统标准化管理体系、子分公司层面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全局标准化建设进程。第二,结合蒙华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重点建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第三,制定局标准化检查考核办法,建立各级标准化管理督查和考核标准,确保局、子分公司、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地。集约化方面。第一,要在稳步实施物资战略采购、专项采购、自主产品采购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计划,进一步释放规模经济效应。第二,要制定局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方案,研发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探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架构、功能定位等运营管理体制,逐步向管理型财务转变。第三,局层面和子分公司要继续探索区域内混凝土、周转材料、机具等资源的集中供应和统筹调配,努力实现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信息化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全局性的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包括数据管理、知识管理、审批平台、办公自动化、制度文件管理等内容;第二,全局性的系统管控体系,包括安全管理、工程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内容;第三,全局性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是打造基于BIM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集成工作平台。专业化方面。子分公司要结合局“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战略实施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评估、验证,确保战略顺利落地。精细化方面。各单位要着重加强对劳务分包末次结算等关键要素的监管,建立公司层面的审批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防止公司后台审批流于形式。
2.要在实现创新驱动上抓落实。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加快推进企业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一是推进万众创新。以局“万众创新”活动为依托,营造从上至下的创新氛围,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第一,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今年,局层面成立创新委员会,层层建立创新“试验田”,为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等创新项目开辟常态化的采集渠道,逐步形成面向全局的创新网络交流社区。第二,重点突出价值创造。局要制定“万众创新”的配套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创新项目申报、创新成果保护、创新价值评价激励等机制,逐渐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价值观导向,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动力。第三,培育自主创新土壤。各单位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在资金、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努力为创新团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工匠精神”。我们要重点把握十二个字:“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真诚服务”。各单位要把培育工匠精神与万众创新活动相结合,加大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劳动功臣或优秀员工等评选活动,使爱岗敬业、价值发现能力强的人员得到认可和鼓励。
二是加快文化创新。第一,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持续推进责任文化、管理文化、安全文化等12项文化工程,努力培育和传播体现行业特色、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第二,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要在充分继承企业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将尊重客户、关爱员工、社会责任以及诚信、公平、奉献、共享等理念加以总结,形成更具四局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第三,打造企业文化竞争力。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前沿研究,不断完善文化落地机制,并通过持续的动态改进和考核评价,做到“有抓手、有载体、有项目”。
三是培育创新载体。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着重构建“企业战略与业务的理解能力”、“人才发展研究开发能力”两大核心能力,打造“学习内容”、“学习渠道”两大核心体系。第二,开展外部对标。局企业大学要主动对标国内一流企业大学,力争使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管理研究院要依托资讯研究中心,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积极介入国内知名的高端论坛、智库峰会,实现深度入圈。第三,建立绿色通道。管理研究院、企业大学作为我局的新生事物,局各部门要主动给予关注、支持,在必要的资产购置、人员配置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要在谋划幸福企业上抓落实。一是深化幸福项目部建设。第一,加快提炼含建设标准、建设目标、载体抓手等内容在内的通用型模块,年底前出台全局标准化幸福项目建设指南,实现境内外新开工项目既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也能因地制宜、灵活创新。第二,切实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要研究制定基层项目部休假管理办法,切实保障一线员工休息休假权益得到落实。第三,认真总结部分单位在协作队伍中试点创建“幸福小家”的经验,使协作队伍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第四,借鉴幸福项目部建设的好做法,逐步启动幸福小区、幸福机关的创建活动,形成上下联动、互为补充的建设格局。二是加快幸福企业课题研究。企业文化部、管理研究院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积极与外部机构对接,吸收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早设计出符合四局特点的幸福企业评价体系,把幸福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入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