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3版:经营发展 版面概览 下一版

科技铸丰碑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大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为了纪念渡江战役取得胜利,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安徽省负责牵头启动建设渡江战役纪念馆。

    巢湖岸边 “战舰”启航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区,2008年10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规划场地成半岛状突出巢湖,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纪念馆的总体布局为由南向北分别为五角星胜利塔、总前委群像和纪念馆。胜利塔高达99米,九九八十一,代表着“八一”军队的胜利,整体建设从空中俯看呈五角星的形状。

    它的建筑理念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巨大的馆身犹如两艘雄伟战舰并排行驶在浩瀚的水面,直指长江。馆身建筑长126米,宽52米,高度40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舰首跨度35米、悬挑高度44米,馆身以49度角向前倾斜,象征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该项目是中央军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兴建的一个红色旅游纪念性建筑,被列为合肥市三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标志性建筑。

    科技先导 铸造丰碑

    修建渡江战役纪念馆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建筑公司在施工中坚持科技引路,勇于攻坚,加强过程控制,展现了极大的智慧和实力。

    渡江战役纪念馆工程工期紧、技术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超高剪力墙施工。剪力墙最高高度达23米,在屋面混凝土浇注之前,剪力墙处于悬臂状态,悬臂剪力墙加固和变形控制成为施工中的一大难点。

    第二,屋面主斜梁中含1.8米高H型钢,梁下部钢筋要从H型钢中打孔穿过,因梁侧狭小空间限制,导致钢筋无法在模板面上绑扎,操作人员必须窝在梁槽内绑扎,钢筋绑扎难度很大。

    第三,船头部分支撑架体施工。由于建筑设计追求独特外形,结构设计采用整体建模仅考虑整体抗倾覆验算,没有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施工操作的各施工工况的结构自身抗倾覆安全稳定性。

    第四,纪念馆主体船头结构部位以4榀三角形钢筋混凝土悬挑桁架梁为主支撑结构体系,托起船头部位次梁板,形成船头悬臂结构。桁架梁水平悬挑长度达35米,悬挑端顶点高39.665米,结构受力体系复杂,船头超长、超重悬臂结构在国内堪称首例,尚无类似工程经验可以借鉴。

    第五,船头结构重达7500吨,仅架体搭设的措施费就达2000多万元,搭设脚手架面积4800平方米,搭设高度达40米,且立杆间距紧密,搭设难度大,操作非常困难。因此,需对支撑系统进行专项设计和研究,确保结构施工期间支撑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第六,主体结构斜屋面及船头部位倾斜角度大,其中斜屋面倾斜17度,船头部位底板倾斜49度。因此,如何确保钢筋混凝土施工成形质量,需要对结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采取专项技术措施。

    第七,船头悬臂结构桁架梁截面尺寸为2500×600毫米,在设计恒载及活载作用下结构杆件最大叠加轴力达到7070千牛。在船头纵向四榀悬挑桁架梁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次梁板最大跨度达23米。在中央大厅位置,为满足建筑设计高大空间功能需要,结构梁跨度达到35米。这些跨度大、荷载重和结构高度受限制的区域,结构设计采用型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劲性结构,因此涉及钢结构安装与钢筋混凝土施工等多工序、多工种的高空交叉作业。

    第八,外装饰GRC板施工。屋面及外墙装饰为人造GRC挂板,成鱼鳞状,船头以49度角向前倾斜,远远超出了规范对斜幕墙的定义。同时,人造石尺寸为1.3×1.7米,单块重量达100多斤, 尤其49度斜板下口,吊装机械无法操作,安装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重重难题,建筑公司建设者并未退缩,他们反复研究、讨论并邀请专家论证。施工中,他们对超高、超大悬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进行创新和总结,设计型钢与钢管组合的高支撑架体,根据结构不同区段的荷载工况,通过模块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满足结构各区段对竖向支撑体系的不同承载需求;设置四个方向双层钢管斜向剪刀撑,抵抗斜向悬臂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水平推力;通过设置格构柱、水平桁架加强层使高支撑架体形成空间网格体系,增强高支撑架体的整体刚度及空间稳定性,同时在型钢支撑和钢管支撑之间设过渡区,通过对结构及高支撑架体的沉降、位移、应力、应变等参数进行监控,数据即时传输,实现了信息化监测施工,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结构及高支撑架体的安全稳定,也为今后同类型高大悬臂结构支撑架体的施工起到借鉴作用。

    通过建设渡江战役纪念馆,我局与高校产学研联合,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2011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形成的施工工法获2011年省级工法、2012年国家级工法。另外,还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文/韩飞落 图/张立明)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