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乔延凤
观看了中铁四局情景剧《舞动山河》的汇报演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长久未看到过这样好的鼓舞人心的演出了。
《舞动山河》整个演出,分序曲、铿锵篇、砥砺篇、驰骋篇、尾声五个部分。
演出开始,首先出现的《序曲》,就给人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把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汇成保卫国家、建设国家铁流的中铁四局形象,展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在两组铁道兵塑像造型的衬托之下,身着军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战士,英姿飒爽,歌声嘹亮,一下就使观众的情绪激昂起来,把这场《舞动山河》演出的主旋律,凸显了出来。
序曲之后,演出进入主体部分。
《铿锵篇》,首先展现出中铁四局——战火中凤凰的诞生历程。
鸭绿江畔,战火纷飞,舞台大背景图像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朝鲜战争场面。
中铁四局的前身,就是中央军委为保障志愿军战时的铁路运输,从军队抽调12129名铁路职工和现役军人,于1950年11月16日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这是一只战火中诞生的金凤凰!
随着舞台上“狼烟起,东北望,联合国军气焰狂。鸭绿江畔集结忙。雄赳赳,气昂昂,总队将士过大江”的嘹亮战歌声,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情年代。
紧接着,《清川江大桥》演出,是配乐诗朗诵:
保卫清川江大桥,抢修、坚守“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是总队战士们以生命、鲜血和汗水,为朝鲜战争做的伟大牺牲与奉献,表现出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昂扬的革命精神,这就是铁四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的源头。从此,这一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舞动山河》演出。
抗美援朝,总队总共牺牲了245位英雄战士。
《那245个英灵》,就是歌唱这些英雄们的。这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演出,演出采用了女声三重唱的形式。舞台前部,坚毅的群雕,舞台后部,战士的手势,以及灯光照射着的小提琴手的演奏,使得台上三位演唱者的歌声,更加深情而悲壮,观众们禁不住泪水盈眶……
接着的《战地小白鸽》,则是一段优美的抒情表演,这是对活着的英雄的歌唱。
被誉为“战地小白鸽”的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卫生护士曲镜,入朝参战时,才16岁,1952年,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观礼团中最年轻的战士;战争结束后,她在铁四局工作,直到1988年才离休。这段演员舞蹈,配合着女声独唱,充满了抒情色彩,深情而动人。
经历了两年7个月的艰苦战斗,铁道工程总队完成了党和祖国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班师回国了。
于是,演出也进入了《砥砺篇》。
战士们军装换成了工装,又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战斗中去。
大合唱《放歌西北》,将观众带入新中国西北铁道建设之中,这是成为祖国建设者的中铁四局人最初接受的战斗任务。
接下来是参加建设宝成铁路,这是中铁四局人打的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第一场硬仗。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建设宝成铁路,就根本改变了我国西南闭塞的交通状况。
宝成铁路要从秦岭中穿过,在悬崖峭壁上穿山、架桥,当时机械设备不足,这是建国初期遇到的一项艰难工程。
“三根钢钎几把镐,决心叩开大山门”、“腰栓绳索悬崖边,劈山开路我为先”,就是当年艰苦筑路生活的写照。这些诗句体现出来的,正是朝鲜战场上铁道工程总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当舞台背景上出现一座小车站——观音站时,当年参加过“一炮炸出观音站”的中铁四局建设者们,今天再看到,会有多亲切、多自豪!
宝成铁路终于通车了,舞台背景这时映出贺龙同志参加宝成铁路隧道口剪彩的巨幅照片,观众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历史与现实相映衬,抚今追昔,令人无限感慨!
坦赞铁路建设,是毛主席、周总理亲切关怀下,在非洲大陆进行的,同样载入了光辉史册。中铁四局当时派出了1075名人员参战,在筑路过程中,他们战胜了疾病、毒蚁、酷暑等多重困难,与坦、赞两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友谊坦赞》就是讴歌这一历程的。演出采用四重唱的形式,将筑路中遇到的千辛万苦,以及与坦赞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充分地再现了出来。
舞台上,表演者们在当年坦赞铁路建设背景的巨幅照片前,放声歌唱,灯光将演唱者的面容照耀着,把中国工人支援亚非拉人民建设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得震撼人心。
接着下来的演出,展现的是中铁四局人的劳动风貌。
劳动号子和风镐,是精选出来的能表现中铁四局人英雄形象和气概的两个细节。
劳动号子是建设者们劳动过程中呼喊出来的,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当几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着短衫,挥舞臂膀,以有力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时候,观众就被带入了他们那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之中。这时的音乐,是短促而有力的,充满着自信与力量;舞台上,充满愚公移山精神的建设者们的号子声,感染了每一个人。
而《风镐手》的演出,则选择了隧道建设中最能反映劳动者风貌的风镐作道具,把风镐搬上舞台,这属于“劳者歌其事”。
舞台上,风镐手们边舞边高举着风镐,有力地跃起,在灯光下,风镐熠熠生辉。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坐着的工友们充满雕塑感的背景的衬托下,在独唱演员高亢的歌声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两个劳动场面所体现出的,是建设者们舞动山河的豪迈气概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紧紧扣住了劳动创造世界的主题。
1977年,中铁四局人由武汉驻地搬到合肥安家,由此迈入了新世纪再创辉煌的年代。
演出由此开始了新一篇:《驰骋篇》
新时期,中铁四局职工身居江淮,参加了大京九会战、青藏铁路建设等众多施工项目,为祖国再立新功。
《雪域天路》(男声独唱),艺术地再现出了中铁四局人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历程。
舞台中央,一队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藏族姑娘,载歌载舞,背景是两组中铁四局筑路工人组成的群象,一组身着工装、肩披毛巾,一组头戴帽盔、手握风镐。前者光线明亮,现实感强;后者色彩较暗,雕塑感强。这一场,将雪域架金桥,造福汉藏两族人民的意义,表现了出来:青藏铁路,是一条幸福之路,也是藏汉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之路。
青藏铁路建设,是中铁四局人永远难忘的一段经历,在通天河、唐古拉山口、雁石坪……都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战斗。
中铁四局人永远在征程之中,永远在不断地进取之中。
接下来的中国速度(说唱)、四局精神(大合唱)两幕,就是表现这些的。这两幕带有概括和总结性,展现出中铁四局光辉的未来:
具有这种速度和精神,中铁四局人就会在未来的征程中,无往而不胜,不断取得新的辉煌!
汇报演出的最后一幕是尾声:《中铁四局,我们共同的家》。
尾声与序曲一样,也是个壮丽场面观众和演员一起合唱,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由于有家属、孩子出场,整个场面显得温馨而和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表现出中铁四局人的奋进、幸福和美好。
演出结束了,全场的观众们还久久地沉浸在这美好的气氛之中,被这精湛的演出深深感动……
纵观这次演出,所有的节目,从文字创作,到艺术表演,都由中铁四局人来承担。
演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了统一,我觉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整个节目的歌词、朗诵词,写得气势豪迈、音韵铿锵;音乐的旋律鼓舞人心,加上和声、交响的运用,使得整场演出表现力很强;舞台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历史、现实照片,形成背景的三维效果,又配合运用了声、光、电这些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英雄塑像、演员表演,形成一动一静的对照;演出的形式则采用了朗诵、歌舞、独白等多种方法;而这些又与建设者们真挚感情的流露、倾诉、表达相同步,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
这次演出,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演出中,内容的历史纵深感、现实感和现代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艺术表现上,既做到了刚柔相济,又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映衬、集体和个人相统一。
演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容衔接和过渡,也显得十分自然。
如果说整个演出充满了阳刚之气,那么,其中的抒情部分(如小白鸽、藏族姑娘的轻歌曼舞等),则是配合以柔美。
内容上,运用细节也十分成功。《离别,再踏征程》,就是运用一个细节。
远征的儿子与白发母亲相别,这本是铁四局人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这个细节展现出了中铁四局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铿锵篇》中《落户合肥》,则是个过渡的安排。
过渡到中铁四局新时期的再创辉煌。这一幕采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既简洁又显得富于变化。
整个演出,用中铁四局的企业精神作为一根红线贯穿,浑然一体。
中铁四局的建设者、劳动者,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优秀的精神产品。
这是一曲英雄的史诗,建设者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