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7年08月09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祖父的“心灵鸡汤”

    ■散文/○春晓

    是相册里的那张“全家福”,让已经模糊的祖父的相貌又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并鲜活起来。他生前常常给我们兄弟姐妹念叨的那些或极富哲理、或积极进取、或劝人为善的话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虽时过三十多年却依然响彻在我耳边。回头想想,我这大半生洁身自好、喜欢看书写作、努力做好“公家的事”,从来没有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不良记录,与祖父所灌输的这些类似家训的“心灵鸡汤”及其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知道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早年与祖父睡在同一间屋子里,已经记不清这段话他给我讲了多少遍。年少懵懂不谙事的我弄不明白,一本书里怎么装得下一座“黄金屋”呢?祖父给我解释:当你拥有了文化知识,你也就拥有了做事的才能和本领,到那时地位呀财富呀金钱呀自然就会随之而来。后来,虽遇到反对“智育第一”、崇尚“白卷先生”的逆流,但我对学习知识从来没有产生过怀疑,并通过高考入榜改变了务农的身份。

    祖父是一个心地善良且极富同情心的人。虽说我小时候依靠大人挣的工分生活,也穿过打补丁的衣服,但还是时常见到比我们家还穷的逃荒要饭人。看到有些小孩跟在要饭的后面起哄嘻笑,祖父总会上前斥责并把他们驱散。祖父说,人无论多么穷,总是有人格和尊严的。他说:“天无三日冷,人无三世穷。”并告诫我们“莫笑他人穿破衣,三年河东转河西。”在这里,除了怜悯和同情,还不无警示和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自重自醒、居安思危。

    祖父在解放前受过不少苦。虽说他是曾祖父曾祖母跟前的“独苗”,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给有钱人打短工,还自个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汤圆、售馄饨。生活的艰辛和坎坷让他拥有了将心比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前半晌考虑自己,后半晌考虑别人”、以及“借人东西及时还,他日再借不会难”,就是他对我们的教诲和引导。

    正因为祖父经历过河南历史上有名的“水、旱、蝗、汤”灾难,他对社会主义集体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年壮时干活不惜力气自不必说,年老了还依然对生产队充满爱怜、不图回报,“吃了集体饭,做好集体事”就是他热爱集体的真实写照,后来对我们父子又演变为“端了公家碗,做好公家事”。记得我上大学期间放暑假回家,一天半夜里突然来了场狂风暴雨,我一觉醒来不见了祖父,就去问母亲。母亲说,不用担心,你爷爷一大早就去扶正那些倒伏的谷子和玉米了。当天上午,我听到大队广播站广播了一篇表扬稿,大意是说我祖父多年如一日,每逢狂风大雨之后,总是他踏着泥泞去把马路和机耕道两边倒伏的谷子、玉米和豆秧子扶起,使集体的庄稼免受糟蹋和减产,号召广大社员群众向他学习。

    除了以上这些,祖父还有“与其爱远亲,不如亲近邻”、“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为人行善多积德,夜里做梦都快乐”、“饭前不动怒,怒后不饱肚”等等,看似普通寻常,其实包含着朴素的传统美德和科学道理,加上言简押韵,易懂易记,我们都会默记在心,照着去做,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我们后辈人认可并遵循的“家训”。

    祖父虽然已经辞世久远,但他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它不仅滋养和影响了我的父辈和我这一代人,还将荫及我们的子子孙孙甚至更多的人。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