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2版:四局要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不辱使命,以意志铸就四局品牌

——四公司海口管廊一期工程建设回眸(上)

    排管施工。             (李果 摄)

    12月1日,局副经总理刘勃给局海口管廊指挥部指挥长汤恕打来电话,告知太原市住建局的领导即将来海口,观摩考察地下管廊建设情况。局海口地下管廊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富腾介绍说:自去年以来,已有四五十批次全国各地的客人前来观摩,有的还来了两三次。

    海口管廊建设引起了业界的广泛瞩目并非偶然。因为是全国十个试点城市管廊建设的领先者,先期建成的6条道路11.1公里已成全国管廊的样板,尤其是施工的中铁四局四公司建设者利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让人称道和惊叹。中铁四局关于管廊建设的技术标准、施工过程的积极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全国诸多城市,在海口,在业内,已被广为传颂……

    海口建管廊,让马路不再成为“拉链”

    传统的地下管网只是一些互相分离的管道,供水是供水,通信是通信,燃气是燃气,里面可供操作的空间很小。一旦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如果是小问题,从竖井中送人下去维修还勉强能够应付;可是如果有了大问题,或者线路升级,就必须把道路挖开了。更要命的是,由于各种线路并非集成,而大家都要维修和升级,那就只好供水管道维修,挖开一次;通信维修,再挖开一次……一年到头,道路就没有几天是好的,不断的开挖被人们戏称为“马路拉链”。海口市以巨大的勇气试行改变现状,响应国家试点号召,积极推行管廊建设。如今的海口地下,首条综合管廊系统已经开始运行,将燃气、通讯、给水和电力系统高度集成。其整洁宽敞如同教学楼走廊,工人们检修系统要靠开车。

    海口地下管廊的诞生,时光追溯到2015年。当管廊建设被提上工作日程后,时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决心找一家过得硬的施工队伍,来承担“试验田”的任务。通过与中铁四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河川的多次沟通,了解到中铁四局信誉良好,也了解了几年前他们在海南万宁半年时间抢出一片新天地,以汗水和奉献确保了“欢乐节”的顺利举办,孙新阳对这支队伍的实力、诚信履约能力深信不疑。

    海口市有意引进这样的队伍参与城市建设,给中铁四局四公司提供了第一次进入海口管廊市场的机遇。一期工程的意义不言自明,务必按期优质完成,容不得任何闪失。因为其时,各路“中”字头施工劲旅和央企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大家的目光还紧盯市场传出的海口市即将实施规模达76亿元PPP项目计划。

    为此,中铁四局领导对海口管廊项目的重视程度是罕见的。为了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河川不下10次来到海口,或与地方政府领导洽谈合作,或到现场办公;局总经理王传霖也多次前来检查指导,局副总经理汪海旺隔三岔五就来工地,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面对局领导的信任和重托,四公司建设者表示,没有任何理由懈怠,唯有保质保量保工期,安全环保完成任务,才能为中铁四局的海口市场战略布局加分。

    一期项目包括6条道路、11.1公里、造价7亿元的管廊。要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啃下这块硬骨头,对四公司、对中铁四局,都是一场重大考验。

    这支队伍,因拼搏而引人注目

    四公司迅速调集精兵强将投入到这场大会战中。2016年5月31日晚,正在连盐铁路工地的安刚建接到四公司总经理龚建一的电话:海口管廊项目工地告急,立即准备去海口!明天我在海口项目部会议室等你!

    安刚建立即以最快速度赶往海口,到达海口已是晚上9时许。从机场直奔项目部会议室放下行李,龚建一与一群管理者还在会议室里。龚总宣布了班子成员调整的决定。得知项目部的班子总共16人时,安刚建明白,这肯定是一场特殊的硬仗。

    管理人员陆续从各地云集于此。从公司连盐铁路现场调入至此的副经理李博,接到公司通知那天,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就直奔南京碌口机场,后来,还是他爱人去连盐工地替他收拾衣物的。原先以为管廊和曾干过的涵洞差不多,事实上,这里的管廊有单舱、双舱甚至四舱等不同类型,工艺也不一样,需要防水处理,还要安装预埋件、支架等。他与另一名副经理吕光明每人负责最引人关注的长滨路的一段。这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入的必经之路,因车流量太大,没有封闭施工,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压力巨大。于是,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四人干脆住到工地附近一间临时租的民房里。地处热带地区的海口,夏日简直就是永不停熄的火炉。租住的房子经常停电,李博说,管它热不热,要是能够躺上一会,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我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干活的,是来为中铁四局树形创誉的!”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共识。

    不管是老员工新员工,一到海口都迅速进入状态。九零后的新员工安康对此深有体会。2016年7月才参加工作的安康,一出校门就直接来到海口工地,跟着师傅们负责长秀大道的技术管理。这条路上有17家作业队伍,大家都像不停旋转的陀螺一样奔波在各个工点。安康对一上班就遇到这样的大项目,工作节奏如此之快,感觉是一种幸运。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很多,不仅是施工技术,还学到了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学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刚走出校门的他,与大家一样,习惯了没有休息日和天天点名上班、日日需要加班的工作节奏。后来,当PPP项目准备上U型盾构机时,成长飞速的他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岗位上。

    管段点多线长且分散,项目部为现场的所有作业队长和技术人员都配备了专车——电瓶车,还专门配几辆电动三轮车,方便技术人员装上测量仪器来回不停地在各工地穿梭。项目书记李果说,这些“专车”发挥了大作用,技术人员可以随时进行技术服务,电动三轮车不仅可以载着测量含量穿梭各工点,还可以满载防暑降温药品,发给每一名员工。太热的时候,项目部工会主席张超干脆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次性采购了三千只椰子,一车车送到作业人员手中。

    作业队长刘炎是位开朗的小伙子,海口的紫外线晒脱了他的几层皮也遮掩不住他的帅气。提起那段时光,他印象最深的是困,仿佛站着都能睡着。因为大家都是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洗漱早餐完毕就进入工作状态。电话响个不停,刘炎一天接打约有二三百个,晚上经常到下半夜才离开工地。大家都一样,连项目部的17名技术员也都住在现场。

    面对同时施工的6条路,项目部组建了6个作业队。在每个队都设有食堂,24小时可开饭。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在各工地解决问题,到饭点跑在哪就在哪填饱肚子。

    项目部总经济师李峰也是工地常客。他是2015年11月就来到工地上了,对一期工程的大干记忆犹新。当时有4条路开不了工,能做的两条路也是各种条件限制干干停停。征地拆迁、技术管理、工期压力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每个人的肩头。海南岛的火山岩分布很广,在市区也需要爆破作业。这里的约8万方爆破工作量仅安全评估就持续了3个月。“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全国卫生城市”迎接国家相关部门检查验收的“双创”期间,海口市的土方不让外运,项目部就在附近租地临时堆放,并积极与城管、交通部分沟通,见缝插针组织渣土运出。一旦稍有洒落,项目部聘请的数十名保洁人员在第一时间及时清理冲洗道路。有人感叹:围挡擦洗得比家中的玻璃还干净。

    由于工作生活习惯不同,海口当地的作业人员基本上是不愿加班的,他们多年来都是如此,到下班时间就休息,不管你给多少报酬。不得已,龚建一、胡世山和时任四公司副总经理梁永松等领导,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从大陆这边迅速组织约1500人的60支作业队伍火速增援海南工地。当时,项目党工委书记李果索性租大客车前往机场接人。项目部还从大陆各地调配了近200台(套)挖掘机、破碎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入场。除安刚建和李果总协调,工会主席负责文明施工和生活外,各班子成员分兵各把一口,直接住在工地上,与员工一起昼夜拼抢。

    四局人不怕干活,怕的是不能干活。台风也是影响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口地处台风肆虐地区,仅去年下半年就遭遇三次强台风。每次台风来,不仅不能施工,人员、设备都要撤离到安全地带,连工地围挡都要临时拆除,防止刮倒危及行人及车辆安全。

    台风一来,项目部工会主席张超似乎是最忙的人。其实,领导班子都一样,一到危急关头,都往工地上跑。一天晚上九点多钟,看着越来越大的风雨,雨水都涨到快漫过长秀大道工地驻地的床板了。项目部研究决定将员工紧急撤离现场,安置到附近的宾馆里。长秀镇的宾馆房间不够,根据相关规定又不许超员居住。张超一方面与宾馆协调,一方面及时与当地派出所沟通,请求理解支持每间房安排四人临时居住。

    台风带来的暴雨也考验着建设者的耐心和智慧。10月的那场台风后,所有的基坑都是积水,长滨路现场队长杨兵负责的十七街因水太多,组织员工们都上路拉起防护网充当防护员,防止车辆和市民不慎落水。由于五源河河水倒灌,有的员工甚至在工地用防护网捞到了河鱼。针对海南的气候特点,项目部早就未雨绸缪,提前投入上百万元资金,购置了充足的排水机械和配套水管。台风过后,杨兵负责的管段组织五台大功率的抽水机不停地抽水,抽了四五天才抽干。其他工地也一样,台风一过就积极排水,组织大干。

    工期的紧张意味着安全的压力。台风过后的复工,安全检查必须格外细心,丝毫不能有差池。项目部安全总监高阳每天要求专兼职安质人员必须时刻盯在工地,他给自己规定必须至少保证上下午各去一趟工地。每周,高阳都要组织带领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安全巡检。他说,这些都是常规工作,上队伍最集中的那段时间最累,不仅要工地巡查排除隐患,安全教育一点也不能松懈。有时一天都要上三四家队伍,不论多忙,他都要挤出时间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黄河 李果 金芝)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