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二公司史志和年鉴,公司的发展史既是员工的奋斗史,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公司始终以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为使命,乘着中国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东风”,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逐步成长为中国中铁规模、质量稳定发展的标杆单位之一,并向着早日实现行业一流、员工幸福的目标全速前进。
从“计划配给”到主动搏击市场
1979年3月,二处(二公司前身)机关搬迁至安徽阜阳,随即召开了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重点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二处重点工作如何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问题。在此之后,历经企业内部整顿、转换经营机制等重大事件,企业体制进行了深层次的变革,从文革时期各项管理处于无序的受控状态,逐步建立起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历经改革开放40年来的风风雨雨,公司已经由过去单一铁路施工企业发展成为涵盖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等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综合性施工企业。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公司历经了多次铁路建设低潮期的重大困难时期的考验,磨练了公司向商品经济大潮冲浪的意志,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搏击中张开了翅膀、聚集了力量。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当时二处承建的两线(商阜、漯阜)收尾,新工程无着落,几经市场复杂而残酷竞争考验的企业,迎难而上,未雨绸缪,提出“收好两阜、开拓苏宁、再上阜淮、西进宝中”的经营战略,着力于强攻外委大市场,在铁路建设低潮期,撑起了向商品经济大潮冲浪的风帆。
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公司审时度势,瞄准长三角、江浙沪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发展思路、雄厚的地缘资源,于2007年将公司机关顺利搬迁至苏州,开启了“融入长三角,实现新跨越”发展新征程。自此以后,公司奋力抢抓市场机遇,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年承揽任务量由2007年的18.7亿元,扩张到如今的年超200亿元,增幅达10倍以上。公司已站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实现了新的跨越,形成了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等各大板块协调发展的经营发展格局。
从“原始化”生产到现代化建造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公司施工机械设备数量有限,金额总值仅800万元左右,施工机械化远远不能满足日趋提高的施工技术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要求。在枝柳铁路等一些特别艰苦的项目,员工们虽有“豪气凿通万重山”的豪情壮志,但使用工具仍是扁担、箩筐、钢钎等简单原始的工具。繁重的施工任务和重体力工作,难免造成众多员工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仅仅在1970-1978年枝柳铁路建设期间,二处就有86名员工因公因伤长眠在工地。
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公司生产方式也从较为简陋、原始的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生产能力也随之快速增长。到2017年,公司各类大中型施工设备总值已达到6.6亿元左右,年施工能力从改革开放初期3000万元,增长至2017年底的超100亿元,全员年劳动生产率由80年代初期的约8000元/人,提升到目前约400万元/人。施工范围也从技术含量较低的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逐步扩展到高速铁路、长大水下隧道、跨江跨湖深水桥梁等高精尖施工领域。
尤其是近年以来,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以核心竞争优势为主攻方向,加强对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工厂化等现代化工程施工管理手段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的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高度智能化大型机械设备、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指挥系统、专业化的施工作业团队的协同使用,标志着企业在工程建筑的现代化征程中不断迈进。
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40年。企业乘着改革的东风发展越来越好,员工们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快乐前行。
且不说随着现代化生产组织模式的实施,让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仅仅是员工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就足以让人心怀感激。改革开放初期,全中国人民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阶段,不少二处老职工也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工地住的是篱笆房、大通铺,购物凭票供应。一位老员工说,当时每次休假回家虽然都能享受免票,但都是硬座,一座就是几十个小时,在退休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享受”一次卧铺。而随着40年改革发展,不仅员工收入大幅提高,工作环境也大为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局大力开展幸福项目部建设,现在的项目部,一排排具有田园风格的徽派建筑,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办公室,干净舒适的员工宿舍,确实让员工幸福感满满。
不仅如此,员工的福利、休假等权利也不断完善,三让三不让、职工互助补充保险、重大疾病意外险、企业年金等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幸福之家建设、职工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员工物资上富裕了、精神上也充足了。生活更幸福,工作更有尊严。改革开放40年不仅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也让每一名中国人都从中受益。
(贡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