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 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铺轨的转变

    ■身边的变化/○孙忆林

    笔者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是在皖南的一个铺轨工地。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铺轨机和架桥机,但使用铺轨机需要建设轨排场,提前预制、拼装轨排,占地面积大,成本比人工铺轨高。所以,有些距离不长的专用线或车站站线铺轨,都是以人工为主。

    当时的人工铺轨,纯碎是凭力气干活,500多斤的水泥枕,是4个人两根扁担抬,12.5米长的45公斤轨,重达1100多斤,得上10个人以上才能抬动。一公里长的线路,要抬160根钢轨,1720根水泥枕。道砟则用钢叉一叉一叉往柳条筐里装,然后两人一起抬到需要的地方。这样干活,劳动强度可想而知。那时候我年轻要强,图表现,干活卖力气,两天下来,腰酸背疼肩膀痛算是轻的,经常是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子似的,晚上下班回宿营车,那一米多长的梯子都迈不上去,感觉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一张张晒得黝黑的脸,一副副健壮魁梧的身体,一身身沾满灰尘的粗布衣服,构成了被视为苦累脏集一身的一线铺架工人形象。

    往事已多年。此次重返集通铁路复线建设工地,也有好几公里站线需要人工铺轨,但工地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人海战术。到了现场我才明白,肩抬手提、人海战术般的人工铺轨,早已是老黄历了。所有的钢轨、枕木由吊车装卸、移动,道砟用铲车、装载机倒运,紧螺栓有电动板手。有了机械帮忙,铺轨施工的劳动强度比以前小了许多,再也没有那么累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拨接作业。记忆中九十年代中期,既有线宣杭铁路宣城车站拨接,几百人大会战。几十人排成一行,每人手持撬棍插入钢轨底下,听从指挥员号令,一起发力,一点一点拨动钢轨。整个拨接作业过程完成要“天窗”点5个小时。如今的线路拨接作业,一台挖机将钢索套在钢轨上,只要一个人指挥,马达一轰一拽,钢轨就移动七八十公分,三下五去二就差不多了,再用小型拨轨器补充几下,钢轨就拨接到位了。接下来是锯轨,过去人工锯轨,光锯条就要准备几十根,几个精壮小伙子轮流锯轨,满身大汗,钢轨锯缝才一毫米一毫米朝下延伸。稍不留神,用力不均匀,锯条就断,锯一根钢轨,断十多根锯条是常事。如今锯轨机上去,电门一开,一簇钢花喷出,不出两分钟,钢轨一断两截。线路捣鼓就更不用提了,大养机代替了大头镐。拨接作业只需2个小时的“天窗”点便能搞定。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大型施工机械的普及和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一线工人已基本消除了重体力劳动,从苦累脏的活中解放出来。下一步,铺轨工地要由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科技型、效益型转变。新一代施工现场的中铁人,衣领亦“蓝”亦“白”,今后的他(她)们的工地生涯将更倚重管理。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