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8版:花 簇 版面概览

流淌着的幸福生活

    又到周末了,妈妈便盼望着一起回肥东乡村的房子住上两天。

    “老家和城里你们的家一样舒坦。做梦都想不到用上了自来水。你爸要还在,不知会多开心!”妈妈开心的语气中略带忧伤。

    提起水,身在江淮分水岭地带长大的我,记忆中满满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刚上小学的我,总是被父亲安排放牛,让牛吃够路边的青草,既可省饲料,又能让牛恢复体力和壮膘。父亲一辈子爱牛如命,特别是夏天,总是吩咐我不管走多远,一定要找个池塘让牛舒舒服服地洗个澡降降温。

    身在农村,收入来源有限。勤劳的父母亲年复一年,养了一圈又一圈肥猪。那时的饲料主要是米糠、麦麸、干草粉,合在一起煮熟后兑上水喂猪。家里日常用水以及养牛养猪,每天父亲要到数百米外的地方担上四五担水。几乎年年水源紧张,到了夏秋季节经常到处挑着水桶去找水。有的家便在门前院后挖上口小池塘蓄水,主要供自家日常使用。丰水季节邻居们去用也很正常,但枯水季节大家去担水,小池塘便显得捉襟见肘了,于是塘主便搭个凉棚“看水”。因都是乡里乡亲,去担水时被看见也只是打个招呼,这样下次自己便不再好意思去他家的塘里取水了。

    村里有口井,全村人的吃水全靠它。没有辘轳,全靠一个小桶系上长长的绳子,人站到井口边从深处提水。因此挑着空桶时,扁担的一头总有一大摞的绳子。井深约有四十米,小桶提水再灌到大桶里。为了怕水挑运过程中洒泼,便在水桶加个木制的“井”字型浮子,水桶随扁担的节奏晃悠不至于将宝贵的水洒落桶外。

    当地地下水本来就不丰富,井水经常有被挑干的时候。特别是春节前,当地农村有年三十将水缸灌满的传统,美其名曰“装仓”,寓意着来年粮仓丰盈。于是孩子们便守在排队的水桶边,边玩耍边等候。水最浅的时候只能用铁撮箕撇水,一桶水要上下提水几十次,桶满了喊家里大人来挑回。

    水是农业的命脉。记得我读小学中学时,农村几乎每年冬天都要义务出工兴修水利。母亲曾说过,在她十八岁时便离家到大别山区修佛子岭水库,一个月的时间里,天天喝着稀饭干劲十足。家乡附近的大小水利工程,如滁干河道、袁河西水库、泗马山水利工程等等,都流过父亲的汗水。父亲有一种坚强的信念,他们这一代把水利修好了,子孙后代就可以不遭缺水的罪了。

    每年春耕夏种是用水的高峰,父亲他们修建的水利工程发挥大作用了。村里建起了电灌站,可以把数十公里外水库开闸放出的水抽到农田里。每当轮到我们村抽水时,父亲他们整夜不睡,守着水渠谨防跑冒漏滴。下雨季节,父亲总是穿上蓑衣扛上锹巡塘巡沟巡田,把雨水引入池塘农田,防止渗漏。

    1996年,我在合肥城里有了套小房子,父亲第一次来时,盯着自来水好久说:不用挑水了,真好。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曾说:哪年我们也不要挑水就好了。2002年,父亲意外离开我们的那天早上,还起了个大早给家里挑了满满的两大缸水。

    十几年前,新农村建设在家乡起步,邻村通上了自来水和水泥路。乡亲们步行几里路去参观,一脸羡慕。听到村干部说,过几年我们村也要通路通水,母亲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我。果不其然,2009年,我们家也买了车,把车一直开到了家门口。母亲年长身体不太好,我们便把她接到城里生活。但母亲的心在老家,有时间就想回去和乡里乡亲说说话。

    2014年,接到堂弟电话:老家通自来水了,你们家要装吗?母亲闻讯欣喜不已,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老家的房子翻新后,不仅装上了自来水,还用上了抽水马桶。如今,村里家家都备置了清洁的液化气,门口还有政府统一摆放的垃圾桶,专门有人管理。

    前不久,听到邻居奶奶和母亲的对话: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不交农业税都十几年了,政府还给我们发养老金。村里都通了公交车,还装了路灯。我们要好好生活,争取多活几年哩。

    可以看出,流淌在自来水龙头里的幸福生活,也流淌在乡亲们的心田中。

    (黄河)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