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这里有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鼓浪屿,有闻名遐迩的“中国最美大学”厦门大学,更有来自中铁四局的建设者,他们把智慧与汗水挥洒在全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厦门地铁蔡厝车辆基地。
厦门地铁蔡厝车辆基地承担厦门地铁三、四、五、八号线所有配属车辆的检修任务,是中铁四局目前在国内市场承揽的最大路外单体工程,由建筑公司、八分公司负责承建。工程内容包含运用库、联合检修库、工程车库、调机车库、洗车库及综合办公楼、综合维修楼、司机公寓、食堂、物资总库、公安分局等16个单体建筑物及2座市政桥梁,占地面积40.2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87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24.62亿元,涉及土建、电务、轨道、安装等多个专业。
一
建筑公司总工程师兼局厦门地铁蔡厝车辆基地项目经理部(建筑公司代局指)项目经理王根杰向记者介绍:“2017年7月进场的蔡厝车辆基地占地面积相当于56个标准足球场,基础施工中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泥搅拌桩、沉管砂桩的长度连接起来相当于合肥到南宁的直线距离。目前大干期间,每天现场都有7台旋挖钻、7台冲击钻、7台装载机、10台挖掘机、12台水泥搅拌机、26台塔吊和近2000名外协队伍员工同时作业。如何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是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王根杰刚刚从联合检修库现场回来,衬衣已被汗水浸透。微信显示,五十多岁的他每天都要在现场步行两万步左右。
“我们围绕今年11月1日接车,明年4月1日动态调试、8月15日竣工这三个关键节点,将施工区域划分为35个区段,按照先外围后中间的顺序进行流水作业施工。为了更好地组织施工、均衡生产,我们再进一步将35个区段细分为1000至2500平方米的199个板块。”经理部常务副经理桂夏麟心中早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作战方案”。
“这个工程的建筑面积、合同造价,都是我上一个参建工程广州地铁官湖车辆段的1.5倍,去年的人均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但我们工程部的技术人员却比官湖车辆段还要少,每个人都得当三四个人来用。”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从早上七点开始忙碌了一整天的工程部部长何敏玉终于整理完当天的技术资料。
“每天晚上七点,他们准时到大会议室里加班。有时他们会找我领些食品,我便知道那晚他们要加班到很晚了。”综合办公室见习生杨洪菲已经很了解工程部小伙子们的工作习惯了。每天晚上,工程部的技术人员都会聚集在大会议室做资料、看图纸,总结当天工作情况,梳理第二天工作思路,遇到棘手的问题一起讨论、相互请教。
考虑到工程部技术人员多为刚毕业的见习生,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工程部技术主管储成青利用业余时间制作BIM三维模型,不仅让见习生们提前了解每道工序的重难点,还让见习生们提前了解工序施工成型后的实景,比起以往枯燥生硬技术交底,大大提高了见习生们对现场施工技术的学习效率。
曾经是广州地铁官湖车辆段见习生的何承盛,如今在蔡厝车辆基地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试验员。何承盛认为,有幸参与这个全国最大车辆基地工程,在这里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得到锻炼和成长是他最大的收获。目前,何承盛参与的运用库75根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已全部顺利完成。
“截至7月初,我们已完成98.9%的钻孔灌注桩、82.1%的沉管砂桩、96.3%的水泥搅拌桩、79.5%的承台、61.1%的框架柱,开累完成产值14.06亿元,占合同造价的57.1%。”常务副经理桂夏麟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们正朝着今年11月1日接车的节点目标全力冲刺。”
二
“进场之初,我们便强化科技元素植入,立足提质增效、安全质优、绿色文明、节能环保主基调,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助力施工,用信息化技术诠释机械化加工和标准化作业,用科技力量打造‘智慧车辆基地’。”在智能化钢筋集中加工厂内,经理部总工程师李培超指着“全自动焊接数控弯圆机”说道。
经理部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主体的钢筋智能化加工、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装配式安装、混凝土喷淋养护、CL保温结构一体化、信息化智慧平台、VR智能技术、BIM科技等新技术新工艺管理目标责任制。
施工中,经理部改变传统露天搭棚作业方式,在工地现场设置三座智能化钢筋集中加工厂,钢筋笼采用数控钢筋笼滚焊机和C02气体保护焊加工成型,平均每200吨钢筋可节约18至23吨。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钢筋利用绑扎胎架集中加工成型后,由钢筋运输车运至现场,实现整体吊装。采用混凝土无线检测仪,监控筏板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中部、底部的水化热产生的温度,通过信息采集仪收集混凝土内部预埋芯片的数据,将数据上传于电脑终端,随时掌控温差变化,确保混凝土质量。混凝土浇注完成后,他们铺设喷淋水管,设定好自动定时控制开关,即可进行混凝土养护,相比传统养护方式具有节约水资源的优势。
他们将塔吊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集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数据采集储存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应用技术为一体。主机安装在工地现场塔吊上,连接幅度、高度、转角、重量、倾角、风速等传感器,能实现多方实时监管、区域防碰撞、塔群防碰撞、坊倾翻、防超载、实时报警、实时数据无线上传记录、精准吊装、塔吊远程上网备案登记等功能,保障塔吊运行安全。
经理部的“基于BIM的多功能全景虚拟工法样板”、“承台基础钢筋笼整体吊装技术”分别获评局“万众创新”(技术类)一、二等奖,“混凝土养护自动喷淋装置”、“承台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施工方法”分别获评建筑公司“万众创新”优秀成果、推广成果。
经理部还利用BIM技术对墙体砌体提前进行排布,不仅可以快速、准确获知砌块工程量,还可对作业人员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有效避免因布砖失误和计划量不准确而导致的浪费。采用BIM技术对给排水管道、消防喷淋管道、强弱电桥架以及风管管件的综合布置进行碰撞检查,生成碰撞检查报告,并对综合管线进行优化,协调机电管线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有效避免了后续返工。他们还利用场地的临建排水体系,将雨水收集到沉淀池,经过沉淀用于混凝土车的冲洗、道路洒水、混凝土养护等。
项目经理部总经济师方海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通过改用空气能热水器、改用太阳能路灯、采用海水降尘、二次利用钢筋下脚料,截至目前已经累计节约成本近500万元。经理部已获评中国中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正在立项申报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地’。”
三
一直以来,建筑公司市场营销以房建为主、铁路站房为辅,但随着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公司主动调整营销方向,把城市轨道车辆段作为一个营销重点。
自2011年承揽昆明严家山车辆段以来,公司已先后在昆明、宁波、成都、福州、广州、南京、贵阳、太原、西安、无锡、南昌、沈阳、大连、厦门等16个城市承建22座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让建筑公司一跃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知名企业,在业内确立起“四局建筑”的品牌地位。
“目前,公司继续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精细化施工、标准化施工上做足文章,为公司今后在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滚动发展、做大做强夯实基础工作,向着‘大轨道交通房建知名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阔步前进。”望着蔡厝车辆基地内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单体建筑,王根杰对建筑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杨晨 董福华 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