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9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 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当年想说“照应不容易”

    ■散文/○春晓

    常常有人问我,你当初为什么来到了中铁四局?

    是啊,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我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被分配到一个“吃皇粮”的单位,工资待遇也不错。只是觉着父母年事已高,想调回老家照顾老人,为此给当时在合肥铁四局工作的姐姐接连写了好几封信。后来父母知道了此事,反倒劝说我:“你姐姐一人在外,不如调到铁四局,你们姐弟俩在一块儿好有个照应。”

    想想父母身边还有一个姐姐和弟弟,我答应了。

    到了铁四局不久,姐姐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又犯了,而且这一次特别严重,医生说必须要动手。姐夫是个老实人,远在湖南的一个工程指挥部开车。当时施工现场正在大干,他请假领导不批。于是,我就挑起了照应的担子。可就在姐姐动完手术的第三天,报社领导指派我到淮南平圩电厂防洪大堤抗洪抢险一线采访。他说:“我也知道你姐姐刚动了手术,可咱们这里人手太紧……”看他的脸色,我知道不能推辞,只好去找一位在机关组织部门工作的老乡大姐帮忙。这位老乡大姐告诉我:“在铁四局这样的企业里,照顾不了家庭和亲人是常有的事儿,你得慢慢习惯。”

    可我一时却习惯不了。即便后来成家有了孩子,也常常违背曾经答应的无数次承诺。

    记得1991年秋天,安徽省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我刚跟随着局领导陪同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汪洋到合(肥)九(江)铁路建设工地察看灾情,写完了新闻稿,就又赶往远在甘肃省的宝(鸡)中(卫)铁路工地,因为那里发生了隧道塌方,报纸上急需刊发干部工人在一线抢险的稿子。那段日子里,我就住在二处二段搭建在山坡上的简易招待所里,白天到施工队、修配所、工地材料厂采访、拍照,晚上爬在床板上赶写新闻稿。那时候通讯没有现在发达。有天晚上我在段部采访完,就用段部的座机通过路电给家里打电话,没有人接;又打给岳父岳母,才知道儿子生病发烧了。妻子听到我着急的口气,一再安慰我说:“没事没事,家里有我们,你就安心在工地吧,千万别耽误了给报社发稿。”

    完成任务回到家里我才知道,在经租处汽车检测站工作、每天跑通勤的妻子也因为得了心肌炎而住进了医院。我责备她没有给我说实话,她解释道:“你远在千里之外,哪能说回来就回来?再说了,在铁四局这样的流动单位,我所在的部门一般不出差,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如果说幸运,我感到我有一个懂事的儿子。他在幼儿园大班的那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儿子半夜发烧到三十八九度,妻子背着他到医院看病。打完退烧针回家的路上,妻子感觉心口难受,走不了几步就要蹲下身子喘喘气。懂事的儿子说着“妈妈,我不烧了,我能自己走路”,就从她的背上挣脱了下来,像一个男子汉迈着大步往前走。妻子边讲边哽咽,听得我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现如今,我的姐姐、姐夫还有妻子都已经退休,我也将要离开工作了32年的单位。终于有了能够照应亲人的时间。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