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镌刻在企业改革发展丰碑上的辉煌

    1979年,我就调到局《铁道建设》报社工作。从那时候起,我就陪着这张报纸,直到退休。

    报社培养锻炼了我,我也为这张报纸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庆祝《铁道建设》报复刊四十周年之际,报社的同志约我写篇文章。离开报社十几年了,我还能写点什么呢?后来我想,既然是报纸的生日,那就写写《铁道建设》报的历史,写写报纸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那些不平凡故事。写写这些,或许能对报纸今后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员工,以及促进报纸自身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点借鉴,这就算是我作为老报人的一点心意吧!

    建国以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那时候除了广播和普及面不广的电视以外,报纸是最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工具。所以,一些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了满足职工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为了沟通情况、指导工作而争相办起了报纸。《铁道建设》报于1964年在北京应运而生,此后由于单位变动还经历过两次停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企业报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进入了一个中兴繁荣时期。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一时期全国创办的企业报有一千多家,经当时国家新闻出版局审批后持有公开发行刊号的有五百多家,安徽省有五家,复刊后的《铁道建设》报就是其中一家。复刊四十年来,《铁道建设》报踏着企业改革的步伐,和着企业发展的节拍,为企业的改革发展鼓与呼,助力推动和记录着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一步胜利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企业改革就是要改革那些束缚企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推行经济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在此之前,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和其它国有企业一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都是吃“大锅饭”,企业职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拿固定工资,这种制度严重束缚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效率极为低下。一条皖赣线从五十年代开始修建,打打停停十几年。当时在皖赣线施工的队伍中,有的工程队二百多人一个月只能完成土石方三百余立方,价值七百七十多元,人均每天只创造价值一毛多钱。打破“大锅饭”,解放生产力已是势在必行。面对当时严峻的改革形势,刚刚复刊不久的《铁道建设》报就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了改革的大潮中。报纸紧密配合企业改革的部署,一方面采取发社论、评论的方式,为企业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超额计件有奖等改革措施大造舆论,营造改革氛围。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从采访中发现第一个“敢吃螃蟹者”,总结、宣传、推广他们的改革经验,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企业改革的进程。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超额有奖等改革措施,如今已不是问题了,然而在当时却是阻力重重。

    在一次局早会上,就有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站出来当着我的面对报纸的报道提出批评: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是肥了那些身体好,能力强的少数人,打击了大多数职工的积极性,尤其是老弱病残职工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会影响职工队伍稳定。队伍乱了,何谈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他还提醒报社在宣传报道某些基层单位的这些做法时不要盲目冒进。

    面对这样的批评,报社没有放弃,而是在宣传力度上更加强化了基层改革经验,树立标杆,用事实说话,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改革的正确道路上来。报社先后总结报道了当时二处三段和三处二段加强企业管理,打破“大锅饭”,在生产任务饱满,定额先进合理,计量手段齐全,材料供应保证的条件下,实行计件工资的经验。这两个单位的做法是:以协议的形式,把职工的劳动业绩与劳动报酬挂钩,使能者多劳多得,懒汉不劳不得,弱者少劳少得,病残照顾保本。这样的改革举措,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效率,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也增加了实际收入。企业和职工在改革中实现了双赢。报纸全力为这样的改革典型鼓与呼,对企业第一步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报纸助力推动企业改革的第二个节点就是:公司制改造以后,全国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计划拨款,企业按计划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由政府统购统销。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企业靠计划生存,过着有活就干、没活就等的日子。企业的领导者们也不用为没活干而操心。实行公司制改造以后,企业名称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任务没有了,铁路基建企业所从事的传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一律都要通过招投标发包。从此,中铁四局和全国的所有企业一样都要自主走向市场参与投标找活干。过去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现在是“铁饭碗”不铁了,“大锅饭”没饭了。这项颠覆性的改革,首先在企业的领导层产生了强烈震动,这是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最大的阻力所在。

    当时,中铁四局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把企业名称也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从形式上似乎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对公司制理解不深,对市场经济认知不足,对参与建筑市场投标一片茫然,他们都还没有做好参与应对市场竞争的准备。在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有些领导者几次投标无果、束手无措之下就想回头找局里要饭吃。可局里作为工程建设方从铁道部那里通过投标拿到的工程任务是非常有限的。僧多粥少,谁也喂不饱。曾经就发生过毫不夸张的事实:个别在局里没有要到任务的同志无奈之下急得哭鼻子。施工企业没活干就没活路,企业要活路,就必须采取措施,引导鼓励那些留恋“铁饭碗”,想吃“大锅饭”,一心想走回头路的同志勇敢地走向市场找活干。

    为了要活路,局里要求各单位必须扎扎实实练内功,硬着头皮闯市场,局里不再“给饭吃”。同时,局里还采取了加大投标经营力度,强化经营投标人员的培训,给予项目中标的单位和参与者以重奖等措施。报社全力以赴主动配合局工作部署,一是通过发评论对留恋“铁饭碗”,想吃“大锅饭”,一心想走回头路的错误倾向进行舆论批评;二是不惜版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强化工程建设招投标知识和有关市场交易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局里各项措施的实施配合报纸广泛宣传,形成了全局扎扎实实练内功,硬着头皮闯市场的营销氛围,全局的市场营销局面也逐步打开并走向了正轨。如今中铁四局通过不断的改革,对工程项目投标已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整个企业也早已迈入大型现代建筑企业集团的行列。

    回想往事,作为中铁四局一名老战士,我见证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取得的每一步卓越胜利。作为老报人,我也见证了《铁道建设》报在中铁四局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在中铁四局改革发展的历史丰碑上,《铁道建设》报也写下了自己应有的一笔。

    如今报纸复刊已经四十年了,面对如今发达的多媒体竞争,《铁道建设》报又走到了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祝愿《铁道建设》报能把握自身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续写报纸新的更大辉煌。     (文昌烁)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