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讯 6月12日,电气化公司青岛地铁8号线机电安装项目部近500名作业人员,经过60个小时奋战,成功将1500根DN250型和1250根DN150型海底隧道排水管,吊装运进青岛地铁8号线海底隧道,为过海隧道实现电通奠定了基础。
青岛地铁8号线是连接胶州北站、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红岛站和青岛北站的重要纽带工程。其中大洋站至青岛北站区间穿越胶州湾海域,长约5.4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地铁过海隧道。此次百万斤海底隧道排水管吊装运输是难题也是挑战,电气化公司副总经理沈振总结为三个“特别”,即时间特别紧张、风险压力特别大、施工组织特别难。
时间特别紧张。由于工程北段年底开通运营,且土建施工滞后,原计划站前工程完成后3至6个月的机电安装工期被压缩到—个半月。为确保整体进度,按照7月初完成电通的要求,项目部必须在三天内将海底隧道左右线排水管和消防管摆放到位。海底隧道安全要求极高,进出通道较为单—,任何施工方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运输、施工,轨道车作业相关要求更是严格。因此,能否成功抓住这60个小时是施工的关键点。
风险压力特别大。海底隧道排水管工艺要求高,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和抗压性。此次运送的排水管最轻200斤左右,最重接近600斤,地铁隧道距离地面深度40米左右,吊装运输量多达上千根,安全风险可想而知。此外,吊装到轨道车上的排水管如何固定,固定后如何—根根安全放到指定位置,也是风险点。
施工组织特别难。8号线北段全长48.3公里,单开道岔36组、交叉渡线5组,涵盖路基、高架、盾构、暗挖隧道等施工内容,工况之多国内少有。全线数十家参建单位交叉作业,配合难度极大,想要安全运输货物,就必须做好协调沟通。为顺利吊装运输,电气化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协调30余名机电安装、安全管理、吊装等相关专业人员,提前模拟策划,最终确定施工组织方案。
“为这次的施工组织,我们项目部十几名技术人员和前来支援的技术员们基本上24小时连轴转,没有休息时间。”项目部现场负责人靳怀尧介绍道。 (魏超 李沅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