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尹思源
电影院终于要复工了。它仿佛一个老朋友,在失去联系的180天后,重新回到大家视野中,讲述未完结和未开始的故事。
一直以来,去影院看电影都是一项颇具仪式感的活动。学生时代,班级组织看电影时,老师们会要求学生们统一着白色上衣、黑色裤子,并佩戴红领巾。出门前,家长们会把孩子精心打扮一番,梳上两条精致的麻花辫,那是儿时记忆中为数不多的正式活动。如今,这种观影仪式感依然存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在《复联4》的观影现场,坐在旁边座位的小伙子全程穿着美国队长的服装,手里拿着一比一定制的盾牌,我想这应该是观影最高规格的仪式了。由于全身心投入,观众们的情绪也会随着剧中人物而变化,形成共鸣。无论是欢笑还是哭泣,都是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映时的人头攒动、街头巷尾的热烈讨论,还有冲进话题排行榜的剧情、卖到断货的电影衍生品……这些也都是仪式感最直观的体现,是影院观影的魅力所在。
每一部电影都描绘了一个世界,而每一次观影也承载着一份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院成为了情侣约会的首选场所。女孩画上精致的妆容,男孩穿上整洁的衣服,他们去影院不是为了立体环绕音、超清大银幕,也不是为了可乐、爆米花和大明星,只为彼此相聚,相聚在同一个空间和故事中。同样,春节档电影一票难求,并非因为推崇合家欢风格的“爆米花”电影市场潜力巨大,而是观众愈发偏爱其乐融融的观影体验,这种体验感更加符合欢度佳节的氛围和团圆团聚的喜悦。影院的每个角落都承载着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难忘回忆。当我们时隔多日再次回味其中片段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剧情走向,而是当时与家人的“窃窃私语”、朋友们的开怀大笑,抑或是初恋女友的小声啜泣。
想念电影院,因为感官的满足、内心的丰腴和藏在内心深处的回忆,唯在电影院才能找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