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2版:四局要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一条路串联三座城

    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独特地理位置造就出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2017年,一条连接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开始修建,这条高速公路将打造粤东地区1小时生活圈。

    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是广东省“十三五”重点工程,全长约84.6公里,串联沈海、汕昆、汕湛、潮惠、揭惠等多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中铁四局潮汕环线高速公路1标全长14公里,主要负责路基、桥梁、上北互通立交、制架梁等工程,中铁四局人在建设中发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确保项目建设安全稳步推进。

    2017年4月27日,项目经理汤兆奎和党支部书记敖月林作为第一批管理人员进驻广东潮州,开始对潮汕环线高速公路1标线路调查摸底,了解到潮汕地区人多地少,沿线为农田和地方水系,全线跨越潮州、汕头两市共27个行政村。潮汕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线路途经农保地,给征地拆迁带来困难。这给初到潮汕地区的汤兆奎和敖月林来了个下马威。

    为了打开征拆局面,汤兆奎和敖月林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兵分两路做好业主、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在27个村安排专人协调,获得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支持,保证项目施工以点带面展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施工前期调查和项目策划至关重要,汤兆奎一进场对临建、既有施工便道、梁场等优化布局,优先设在“红线”征地范围内,大大减少征地拆迁和复垦费用,便于现场施工和节约成本。根据广东省雨旱两季特点,汤兆奎按照“分段组织,分段成型”原则,旱季抢路基,雨季抢桥梁互通立交,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施工效率。

    “上北互通立交上跨高速、下穿高铁,给施工组织带来了难题。”汤兆奎介绍道。潮汕地区水系发达形成特有软地基,施工首个难题就是软路基处理。为找到适合该地区软地基施工工艺,项目部进行试验段施工,对旋挖桩、正循环、反循环对比,最终选择效率高、施工速度快、效益好的正反循环施工。通过泥浆填充钻孔,保证孔壁稳定,适合软地基地质施工,震动要满足既有线施工沉降要求,一类桩达到93%以上,形成一套适合潮汕地区软地基淤泥质砂层的钻机施工工艺。

    工程人员都知道既有线施工安全压力巨大,上北互通立交第二个难题是接沈海高速“高接高”施工,项目部技术组反复修订4稿,历时3个月精打细磨出“高接高”安全措施、交通疏导和施工组织方案。“由于沈海高速车流量大,做好路政、交警单位相应制定应急联动,施工中实行分段包保,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全天候24小时紧盯施工现场,保证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汤兆奎介绍说。根据现场实际和施工方案,“高接高”采用防护棚架和半幅封闭施工,与普通间断性要点施工相比,足足节省半个月的时间,保证“高接高”施工零事故完成。

    除了上北互通立交这一难点,项目部施工的7.8公里澄海连接线和1.3公里溪南支线以路基为主,沿线多为农保田和村庄,处于潮汕地区软地基带,成为项目施工的第二大难点。因为人多地少,适合路基填筑的填料极少,为解决软地基地带路基填筑用土问题,汤兆奎在施工中与当地房地产开发商和潮汕地区货运码头合作,采购符合路基填筑土质,保证路基施工。

    在保证安全质量和施工进度前提下,项目部对造价低、施工难度大的清单梳理变更,共变更20余次。在软地基处理中,将袋装砂井变为塑料砂井,在土源比较紧张的路基段变成桥梁,把路基变成轻质土,减少路基纵向标高和CFG桩,把涵洞变成桥梁……一系列变更,在没有增加投资情况下,为施工生产创造条件。

    “安全是工程人的底线,质量是红线。”这是汤兆奎和安全总监崔学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就需要把各种制度和安全检查落实到位,加强过程控制。自进场以来,项目部荣获全线四项安全标杆工程,累积获业主奖励70万元。

    三年来,在潮汕环线建设中,中铁四局1000多名建设者用坚守和汗水,将工程沙盘、施工图纸变成现实。目前,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       (王有星 赵嘉伟)

    图为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上北互通立交全景      (王有星 摄)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