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扎根的沃土 心灵的家园

    我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铁四局四处,也就是现在的中铁四局四公司工作。那时企业还没有实行项目法施工管理,仍然是“处段队”的组织模式。作为当年分配到四处的唯一文科女生,留在了处宣传部,从此有了与局《铁道建设》报结缘的机会。《铁道建设》报是四局宣传工作者共同的记忆,是四局宣传人竞技的舞台,是四局发展的历史见证。

    这次结缘,结下了我十年宣传工作的缘分,也打下了我成长的根基。写写新闻宣传稿,写写随心所欲的文学稿,屡见报端的豆腐块文章,虽称不上大作,但在那个通讯、信息不太发达的年代,着实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也因此那时四局宣传队伍里,流传出“四大才女”(房红霞、张志娟、李茂和我)的美誉。因了这份美誉和辛勤笔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先后调入局机关工作。四个喜欢与文共舞的女子,时不时在《铁道建设》报上同时出现,而当时彼此并不相识。在《铁道建设》这个平台上,我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真诚敬业,勤奋宣传,展示个人才华。四个人里,我是最不才的那个,文疏字浅。但因为报社的海纳包容,和它视如己出的对待孩子般的宠溺,我尽洒情怀,心中所想,流露笔端,写满了奔放不羁的畅想,写尽了岁月不居的感慨。那个年纪,是我们最好的记忆,蓬勃向上,激情高昂,还有着许多的傻里傻气,碰了一鼻子灰,还依然倔犟不改。那个时期,有了这个抒发情感和文字的平台,身边的一点一滴,心底的一牵一念,工作的一人一事,都在印刷的油墨纸香中翩翩起舞,别提有多美气。最初的时候,还只能用稿纸、用笔书写投稿,经常是写了一遍又一遍,不满意撕了重写,最后誊写到报社专用方格稿纸上,装进信封,投递到单位收发室,再到报社。

    后来逐渐地用起电脑,刚刚起步时,随着不太熟练的键盘敲击声,完成一篇稿件可不像今天这么快捷。就这样随着写稿、投稿方式逐步更新升级,随着新闻宣传工作日新月异发展变化,像我这样的基层通讯员也有了一些文稿的积累。至今,家中书橱里仍保留着一些报社用稿,经数次搬迁,都不忍舍弃,偶尔翻读,满眼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青春记忆。收藏在我书橱里还有一张《铁道建设》复刊30周年时,颁发给我的“资深通讯员”证书。十年过去,资深不再,感恩不断。

    对报社记忆深刻的,还有一大批可敬可爱的编辑老师们。张立明、陶兆恬、文昌烁、童国强、张存孝、陈晓峰、黄爱国、黄敏辉、尹传才,还有美编郑江平等。由于常常喜欢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学稿,四版编辑张立明老师对我的帮助极大。每一篇投稿他都要认真修改,还专门电话与我沟通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候,我稍有懈怠,几天不着笔时,准能接到他约稿的电话,鞭策着我不敢停笔。路上见的、心中想的、感同身受的都形成文字。《认识梅姐》《小毕印象》《祝福娟子》《老棉被的记忆》《震颤之美》等等小作不断,当然还有一些企业的新闻宣传稿。也因此,有了一段我用稿的高峰期,每每与人交流,总有人说是通过《铁道建设》先认识的我。张立明老师是著名的摄影大家,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依然矍铄,时时看到他到处采风、拍摄的大作。他总在行行摄摄中,攫取风土人情,突破摄影创意,追寻震撼人心的力量。70多岁的他,像小伙子般一直行走在路上,一身牛仔服,摄影背心里揣满各类镜头,背负着重重的摄影器材,玩坏了很多的无人机,时不时传回来震人心魄的作品。对于我拙劣的文字,得以有张立明这样的老师斧正,有他一路上的鼓励和督促,才有了一些值得珍藏的过往,才有了我一度坚持的力量。人生之幸运,得良师益友。对我来说,张立明老师、《铁道建设》及各位编辑老师,皆是我一生的良师。他们让我曾经虚浮的文字扎下根,让我前行的一路有心灵的寄托。

    如今,新媒体兴起,手机网络宣传迅疾便利,各类文稿铺天盖地,纸质媒体已经没有了过去那样的关注度和吸引力。《铁道建设》复刊40周年之际,推出系列文章,唤醒美好的记忆,焕发曾经的活力。40年历程,生动鲜热,今天的《铁道建设》,依然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挺立。           (储润梅)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