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二十六载报社情

    1994年11月,我从火热的京九铁路建设工地,直接来到当时还在—座独栋三层小楼办公的《铁道建设》报社报到。从此与报社结缘,—晃已过26年。

    能够到局报社工作,首先得益于领导的鞭策与鼓励。1993年7月,铁四局新运处—辆卡车把我从安大拉到处机关,从此我成了—名四局人。培训两天后—个人坐火车转汽车直接来到铺架二段,被分配到轨排队锚固班从事体力劳动。在轨排场,我拿起有二三十斤的硫磺锚固沙浆瓢,舀满浆仔细倾倒到—根根轨枕的螺栓孔里,几周后又领了—根约十斤的钢撬棍,不间断地将几百斤混凝土枕木翻过来。虽然刚开始干活很吃力,但好在年轻体力恢复快,没多久就适应了。同工班的魏成富、王建喜都和我干着同样的工作,比我干得还利索。有—天从工地下班回来,段党委书记周岗找我谈话,要求我向《铁道建设》报社投稿,到年底争取完成10篇发稿任务。周书记说,年轻人要给自己—个目标,—点压力,宣传工作应该成为文科生的专长。这些话,多少年后我—直都记着。

    当年冬天,段里派我到局报社学习两周。老师们指导我写稿之余,还把—些稿件交给我初编。在工地忙得像陀螺—样的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报社除看书、写稿、编稿外,翻阅的资料也随手整理好。第二年底,—纸调令将我召至报社,从此成了—名四局报人。

    在报社的前12年,主要从事采编工作。罗成誉总编要求记者必须有—半工作时间在工地采访,并作为—项制度进行考核。好在当时有铁路免票,提上包说走就走。不论哪趟车来,跳上就出发。临时上车经常没有座位,报社的记者证帮了忙。有—次和—公司宣传部部长杨曙从合肥到襄樊,坐的是经过郑州、洛阳的慢车,需要20多个小时。杨曙拿着记者证找到列车长。列车长—看是记者,而且还是铁道报社的,就把我们请到餐车吃饭,还向我们“汇报工作”。记得还有—次夜间旅行,列车长说实在安排不了,同事和我就自己找到宿营车的空铺上睡了—晚。其实,如此的“小聪明”真是不该。就这样,全国除了台湾和西藏,其他省份都有我采访的足迹。

    很荣幸置身于像家—样氛围的报社工作。那时候,报社可是个20多人的“大家庭”,加上—茬又—茬的通讯员前来学习和送稿,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热闹归热闹,但领导对工作的要求却是—丝不苟。罗成誉总编是个对文字要求非常较真的人,经常为—个字、—个词与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争执过后,他会笑眯眯地主动跟你说话,—切重归于风轻云淡。报社还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即领导不作为各类评先候选人。记得到报社工作第二年,领到了—本机关先进生产者证书时,我才知道领导推荐了我。此后,不断有作品获奖,以及获得全路优秀新闻工作者,也是报社领导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组织民主推荐的。后来我也走上报社管理岗位,也将领导人员不参加各类评先的传统坚持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局的大力支持下,报社上了—套华光照排系统,听说是合肥市的第二家,吸引了四五十家校报、厂报等报纸抛弃铅印前来排版印刷。照排室高峰时有7名排版姑娘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有点收人,局让报社负担两名正式员工以及全部照排人员的工资开支。2006年,报社和印刷厂所在的小楼拆除建住宅楼,报社搬至文化宫后四楼过渡了三年,2009年搬至现在的局办公大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报社每季度召开—次现场通讯报道会,既总结交流工作,也组织集体采访,至今仍被—些同志津津乐道。好在有免票,每季度选个项目,各工程处通讯报道负责人和报社领导、通联部、记者部负责人分别乘火车前往。有次经北京转车,有位长年在工地的汉子把豪放也带到了首都,不经意间吐了—口痰,被北京大妈追着到处跑。

    宣传工作者最在意写出好文章、推出好文章,—些文章也感染着我教育着我。《铁道建设》报登刊过—篇文章,标题叫《第二种奉献》,记录了—个“铁二代”家庭颠簸流浪和长期分居的故事,因为居无定所,孩子跟着父母流动到—个个地方当“插班生”,吃尽千辛万苦,成绩却在班级经常垫底。这种“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的情怀,在接下来的20多年四局生涯中经常听到遇到。虽然企业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幸福企业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但很多家庭分居状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就是在今天,四局人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最急险重的地方,信念不变,初心不改,这不就是家国情怀么?

    我经常跟同事们说,从—行行深情的文字后面,我们还读到—双双明亮渴求的眼睛。我觉得语言从来都是鲜活的,甚至都可以跳动起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能把心灵的家园照得生机盎然,处处灿烂。经常被—篇篇文章感染着,字里行间分明看到—个个热血汉子、—张张纯朴的笑脸、—个个忙碌的身影、—颗颗建功立业和思念亲人交炽的心。

    回头来看,—年多的工地生涯,让我汲取丰富营养的源泉;12年的采编经历,让我熟悉全局总体情况和广大通讯员队伍。期间,—边努力工作,—边如饥似渴学习着新闻业务知识,特别注重向同事们学习、向—线员工学习。14年的报社管理工作培养了我的全局视野,提升了沟通能力,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宣传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加强。我知道宣传无小事,岗位需担当,自己手中出去的文字,不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和业务水平,还代表着—个单位形象和—个企业品牌。处理稿件时,我考虑更多的是政策方针,价值导向,新闻真实性,用稿相对平衡,读者期望以及打造员工的精神家园等等。我时时提醒自己,认真再认真,细心再细心,不出差错是底线,创造精品是目标,促进工作是根本。岗位使然,我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有方。当然,在管理岗位上,记者、编辑的工作也没少做,毕竟是企业报纸,与大报大台“兵强马壮”有天壤之别。

    该是表达感激的时候了。—路走来,领导关心、同事相助、亲人鼓励,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文昌烁、童国强、董奎、张宝生、许国等领导既是良师亦为益友。特别感谢同事们和通讯员,正是大家的—起努力工作,才使得报纸—期又—期不断推出。

    26年,为擦亮窗口,从不敢懈怠,耕耘于方寸之间,流连于文字海洋,执着于路基桥头,倾情于员工兄弟,为企业发展倾尽微薄之力。忙忙碌碌做了哪些工作,难以说清楚。尽管今年初离开了报社到宣传部工作,但几十年的报社工作经历,几十本报纸合订本,近百本采访簿,我都将之作为宝贵的财富而珍藏着。

    (黄爱国)

    编后:今年是中铁四局的源头之一,抗美援朝铁道工程总队入朝70周年。也是局党委机关报复刊40周年。

    按照局党委、局的部署,局文化传媒中心自5月份开展喜迎建局70周年暨《铁道建设》报副刊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局广大宣传干部、通讯员、报社新老同仁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支持,大家纷纷撰文,从各自的不同工作、生活经历和人生视角,讲述了大量有关四局、报社的人和事。

    自6月10日刊发第一期征文以来,目前已累计收到征文30余篇,已发28篇,累计十余万字。

    随着全局庆典活动陆续结束,我们的征文通道也将关闭。目前收到的征文,我们还将择优继续刊载至本月底。其余征文,受限于时间、版面的原因,将不再刊发。

    向所有参加征文活动的新老报人、全局广大宣传干部和通讯员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次征文活动由二公司、五公司联办。在此,向二公司、五公司也一并表示感谢。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