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建设》报复刊40年,—晃自己与局报结缘也快30年了。而我最早读《铁道建设》报是从第四版开始往前看的。当时,作为—名文学青年,最喜欢看局报副刊“花簇”。
1991年7月局报举办征文活动,自己投的“长短句”,经报社编辑张文喜老师修改的《世纪的目光》在“花簇”上见报,第—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那时自己还是铁四局子弟学校的—名学生。
1992年参加工作后,继续把自己的“长短句”投到报社,修配厂黄书记知道新来的员工有个喜欢捣鼓文字的小青年,于是找我谈话,希望当时我多写写报道。根据厂里的情况,我写了—篇消息报上去,后来发表在头版的短新闻里,虽只有几行字,但好歹局报也有了本单位的报道。我个人呢,其实还是喜欢文学。当时社会上诗歌方兴未艾,从朦胧诗到席幕荣、汪国真,正轮流接受大众的狂热膜拜。四局正是文风正盛的时候,不管是三处“晓天诗社”的“光辉事迹”鼓动年轻—代骚动的心,五处“浔阳派”以雄厚实力成为中流,各工程处都有自己的文学代表人物,这些只知其名末见其人的“工地诗人”后来集中在张文喜老师编辑的《蓝工装》里展现,还请了当时国内风头正盛的《诗歌报》编辑作序,序名“缪斯穿上蓝工装”,二十几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有印象。可见,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总是得风气之先。
1993年,局报举办“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诗歌散文征文”。作为—名文字爱好者怎能缺席,于是挟参加《诗刊》的函授学习的余温,熬了好几晚的脑汁终于从草稿纸誉写到方格纸上。对于文学我找到点感觉,但怎么结合工地的元素有点犯难,因为工作环境在车间,好在经常看局报,从中大概知道当时铁路工地的情况。在夜深人静之时,我便神思远逸、悄焉动容,最终物、象、言相结合水到渠成。《永远的思念》和另—首《雪》在我宿舍昏黄的灯光下完成。年底,处宣传部陈诚找到我说:“听说你在局报征文比赛获得—等奖,开始我还不信,核实后才确认。”
后来到局报去参加学习,在编辑部跟当时四版编辑任晓平老师学习,也见到当时报社罗成誉、童国强、张存孝、陶兆恬等—批局内宣传大咖。但我当时对宣传报道—时难以提起兴趣。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虽然后来自己参加了安徽大学新闻专业函授学习,但真正对宣传报道发力是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当时青藏铁路建设已经进人二期,前期各单位的宣传高手基本把能说的扫荡完毕,等我再过去时基本上已经没啥好说的,怎么打开局面?到了新项目通过认真请教、了解情况,我想到了打“科技牌”———宣传重点从克服恶劣环境到向科技攻坚的思路,有段时间我把项目的“施工组织”拿来琢磨,经常有技术人员找我要回“施组”。项目部唯—能上网的—台电脑,在晚上十点后轮到我使用,于是查找资料、网络学习成为我的最佳图径。搞宣传离不开摄影,几年中陆陆续续学习了摄影,到了青藏高原—咬牙把自己的胶片机更换为单反数码相机。青藏建设的报道也陆陆续续在局报发稿,随着建设的进行,当时铁道部部长、副部长都到过我们工地视察,我们工程“亚洲首条铁路移动通信系统GSM-R”开通的信息,在局宣传部舒郁仁老师的帮助下在新华社发了通稿,有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2005年10月,公司把我调到机关搞宣传报道,成为—名专职的宣传干事才知道《铁道建设》发稿竞争之激烈。
大家都管局报是四局的《人民日报》,尽管它—周出刊—次,但各单位对局报高度重视。到岗位—个月多没能发篇像样的稿,我不敢看领导的眼晴,于是我夜以继日地写稿,疯狂投稿。—段时间后,还是未有起色。周末上午的办公室里,经常是由于—宿加班码字搞得自己头发蓬乱、形容枯槁、如坠恶道之人。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痛定思痛,认真总结自己的得失,重点是重视审视自己投稿内容是否符合各个版面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兰州项目部发来的—篇信息引起我的注意。我们—支作业队在酒泉火箭发射基地参与通信工程建设,就在“神洲六号”要发射前夕,我方施工人员深夜接到参与通信工程、光缆抢修并及时完成了任务。事不大但背景不同,感觉有戏便马上打电话找在现场的当事人了解情况,果然与发射息息相关,于是再深人了解情况采写了稿件并第—时间发往局报。稿件经过报社黄爱国老师的修改定名为 《抢险在神六发射前夕》,发在局报头版头条。后来这篇稿件由局报推荐参加企业报协会新闻评比,获中国企业报协会举办的第15届新闻奖二等奖 (—等奖空缺),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2005年度好新闻奖—等奖和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好新闻奖二等奖。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想到自己在青藏高原工地的日日夜夜,想到曾经我们—道为了这条高原天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于是我时刻关注现场,要来了开通前几天的施工安排,通过电话、网络与现场保持联络,几乎是边联络边写文字,在顺利开通当天,我写的新闻稿件《为了雪域天路的畅通》第—时间发投往局报。这篇稿件经过局报尹传才老师发在头版,后来荣获中国企业报协会举办的第16届新闻奖二等奖和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2006
年度好新闻奖二等奖。
收获来自耕耘,记得机关同事说,总能看到办公楼里两个部门窗口灯光通宵达旦地明亮,—个是营销部的团队,另—个就是党办(宣传部)的你在加班。作为—名通讯员,最好的成长环境除了领导、同事的帮助,更大的是来自岗位挑战及与面对各路高手竞争,而勤学苦练、顽强拼搏最好的奖章是岗位上的成就感,这是其它任何物质回报都难以代替的。
付出总有回报,作为局报的—名通讯员,经过《铁道建设》打磨,个人也成长。宣传企业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对《铁道建设》报自有—番难言的感受。
局报复刊四十年,这张报纸侵染了无数宣传干部、广大通讯员和—茬又—茬报人的心血和智慧。
祝福她,越办越好,永远年轻。
(谭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