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1年04月28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5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于苦难中汲取营养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近日,笔者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于心有戚戚焉。

    印象中理工科博士论文,是精确详实的数据、晦涩难懂的理论和佶屈聱牙的词汇,以及对导师、家人等“程式化”致谢。而这篇论文的致谢部分,没有华美辞藻、煽情话语,却引起大家情感共鸣。透过质朴的文字,我们看到一位与命运抗争、在困境中坚持的“倔强”灵魂。

    读完,曾同为“寒门学子”的笔者“胸有激雷而泪盈于眶”。“寒门学子”读书之难,不仅在于生活之困顿,更在于精神之“压抑”。“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这位博士,更是不知有多少次觉得撑不下去了,是执着的信念支撑着他“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多年前,曾有一篇《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让笔者感怀。一样的博士,有的人条件优渥,只需专心于学问;有的人则历经艰难困苦,且需边工边读,付出数倍艰辛。这篇致谢,是一个缩影,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求学路上执着坚守、艰辛努力的缩影。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百年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等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与这位博士相比,当代青年人所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困难远为不及,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做支撑。但不可否认,少数青年员工有的因项目身处边远山区,而心生忧愤。有的因待遇稍差,而消极怠工……凡此种种,折射出的心态,让我们更觉这位博士的精神之“贵”:不因艰难困苦而怨天尤人、指摘命运,不因一时困窘而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始终乐观向上、传递善意,始终以赤子之心、奋斗之志奔跑于新时代的逐梦路上。

    托马斯·曼在 《沉重的时刻》 中写道:“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伟大!”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苦难学说”,孙少平完成平凡而伟大的蜕变。新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苦难已成过往,但困难面前砥砺强大内心精神不应缺位。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立得稳,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时腿肚子不抖、腰杆子不弯,才能在推动四局高质量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中闯下难关、涉过险滩。   (刘为洋)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