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内容导航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11版:专 题 版面概览

万米长隧潜太湖

    受持续降雨影响,太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项目部紧急组织开展二仓横向围堰加高加固作业

    防洪防汛填充沙袋

    露天电影进班组

    夜间浇筑混凝土

    发放《廉洁防控手册》

    讲授专题党课

    太湖隧道全景

    职工工地运动会

    太湖隧道风亭画舫

    湖域段“四仓流水”作业面成型

    太湖隧道湖域段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如一颗明珠镶嵌于长江三角洲南缘。平山远水,烟波浩渺,泛舟湖上,如入画中,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也留下众多广为传颂的佳作。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加快,交通发展要在太湖水中“大做文章”,自然备受瞩目。历时三年的建设中,接待各类参观观摩650场、近1.2万人次,省市部委领导、工程院院士、“一带一路”多国大使参赞曾前来检查指导,147次被省部及上媒体报道,获得中铁四局首个国际专利,这就是中铁四局二公司苏锡常太湖隧道项目,是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史上一次性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名副其实的“网红”项目。如今,长达万米的太湖隧道渐已成型,这项超级工程施工进入尾声,项目建设者正在为隧道顶板贯通全力冲刺。

    全长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是国内在建最长的水下隧道,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隧道主体结构为两孔一管廊,设计行车时速100公里。由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CX-WX3标,全长5.73公里,包含太湖隧道东段全长5.38公里,路基0.35公里;吴杨路上跨隧道敞开段钢箱拱桥一座,全长113.48米。

    三年来,项目部相继完成首节底板、首节顶板、首次陆岛转换、画舫风亭施工、围堰合龙、土方开挖和钻孔桩施工、隧道底板贯通等重大节点,不久后将进行回水作业。届时,这条万米长隧将潜入太湖之中,为苏、锡、常三市交通联通发挥重要作用。

    释放创新潜能提升工程品质

    二公司副总经理兼太湖隧道项目部项目经理费晓春,见证这项工程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隧道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

    作为水下隧道,施工重难点自然就是防水和止水。进场之初,项目部以打造品质工程为目标,以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为理念,开启创新探索之路。面对如此大体量的超级工程,要避免贯穿性裂纹产生,采用传统施工技术很难实现,必须另谋出路。项目部根据工程实际,多方考量研讨,创新提出设计应用台车的构想。为此,派员多次前往天津、湖南等地调研台车制造厂家,经过6个月的设计打磨、2个月的改良优化,最终在施工中成功应用。

    主体混凝土施工中,项目部采用国际领先的双台车联动快速施工技术,该工装由钢筋绑扎台车、混凝土浇筑台车等5台台车组成。对于开挖宽距达320米的水下隧道,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约1500至2300方,若采用传统的满堂支架施工,很难一次性浇筑到位。而台车技术不仅可以一次成型,减少结构接缝,降低透水隐患,且台车框架结构可以保证通行,不影响其他工序施工,机械化行走、自动升降功能还精准定位卡距,形成一体化循环施工作业。此外,台车理念顺利衍生出“姊妹篇”,应用于项目管廊异型结构施工中,并一举获得局首个国际专利。

    台车是项目大型机械化工装应用的代表,不仅用工量降低60%,还有效减少高空作业风险,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原本20米主体顶板施工需35天左右,但如今整个过程最多用时12天。此举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双丰收,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年11月19号,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隧道专业委员会成立,8位工程院院士前来项目指导工作时,对于隧道品质赞不绝口,称其为近乎完美的作品。受到业内专家如此好评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坚守和近乎苛刻的坚持。

    项目部在科研攻关上狠下功夫,在把控工程品质中更是不遗余力。身为项目总工程师的廉云亮感触最深:“项目的亮点不仅是创新,还有高标准,而且都能落实到位不走样!”

    以混凝土浇筑为例,技术团队从原材料、搅拌、拆模、养护进行全过程控制,环环把控。通过降低入模温度控制心部和表面温差、带模养生喷淋控制表面和环境温差,力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隧道敞口段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此工艺在国内鲜有大体量施工经验,项目部依然完成了敞口段750米、高9.25米的侧墙施工,表面光滑,细腻美观。此外,面对14.9米宽的调平层,技术团队自制桁架滚筒工装,保证一次性摊铺到位,并将精准度控制在±5毫米之间。通过坚持工程首件制,积极总结经验,确定施工参数,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处理,确保各项施工都达到预期成果,真正将匠心践于行动,成就出当之无愧的品质工程。

    三年来,项目部共获26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工法等;参编江苏省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1项;BIM应用获奖6项;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工艺创新大赛三等奖、2019年度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局2019年度优秀技术管理集体及2020年度科研管理集体称号、局万众创新二等奖1项等荣誉,填补了局在水下隧道施工领域的空白,一战成名。

    挖掘战斗潜力勇当建设先锋

    该隧道地处太湖梅梁湖水域,属5A级景区,周围鼋头渚、三国城等景点众多,将生态环保和施工生产并举,在这里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为守护这片“太湖蓝”,项目部采用堰筑法施工,在湖中插打钢围堰筑岛,以“还一进一”的方式从岸边向湖中间逐段分仓推进,形成四仓流水循环作业,保证太湖水域流通、避免蓝藻爆发,还会定期投放鱼苗、增殖放流,并且将335万方原土回填,最大程度减少污染。

    俗话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2020年夏天的太湖水仿佛不那么“美好”。7月15到18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太湖平均水位涨至4.65米,超过保证水位。虽然在暴雨来临前,项目部储备应急水泵、挖掘机、发电机等机械256台套及6000个应急沙袋、20000个编织袋,完成了横向围堰加高筑坝和备用应急沙袋填充工作,但项目防洪防汛形势依然严峻,隧道主体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项目部迅速集结240余人,按照分工不同,组成抗洪抢险党员和青年突击队、围堰安全24小时巡查小分队、应急处置组等工作组,进入抗洪防汛战斗状态。

    面对不断上涨的水位,项目部先后投入5台应急发电机和120余台水泵,抢排低洼地段积水,基坑最深处积水达一米多。7月26日,太湖平均水位仍在4.65米左右浮动,水位持续超警。项目部利用短暂的晴好天气,安排机械对围堰的填芯土进行压实,巡查加固已松动的横向拉杆螺栓,加强围堰的监控量测预警,保证围堰安全。此外,项目部与无锡市滨湖区防洪防汛指挥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多次出动人员和机械驰援,化解险情,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最终,项目部平安度过来势汹汹的汛期,但太湖区域属于粉砂地质,积水抽排后作业面清表量巨大,最细小的地方需要人工用勺子一点点清除。如果说汛期是一次突袭,那日常施工就是一场长久的考验。现场仅有两条8米宽的便道,项目共有550万方土方、16万吨钢筋、122万方混凝土,光是现场交通组织就是一项超级工程。因为四仓流水作业,各作业面同步施工,大干时作业人数高达1500多人,安全管控压力不言而喻。

    有着10年技术经验的安全总监孙红波,当时刚步入安全岗位,就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可他并没有却步。他结合项目实际,认真思考安全管理新举措。机械多,就用平安守护系统给设备信息录入二维码;人员多,就推行目视化管理制度,要求人员分工种着装,一目了然,方便监管;项目用电量大,配电箱多,就采购巡更打点器,要求电工必须打卡完成,保证安全巡查不流于形式;夏季高温,就每隔一段距离安装防暑急救箱,让作业人员随取随用;定期联系当地医院、交警、消防前来开班授课;作业面广,在多点设置语音提示器,根据不同工点施工内容录入对应的安全要点,循环播放;一味说教有抗拒情绪,就定制积分牌作为整改奖励,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变说教为引导。据统计,光是2019年一年进出场就达2000多人次,但安全档案资料细致详实,一人一档,标签编号,无一遗漏。

    “这个项目正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用坚韧的态度和坚定的想法坚持做好一件事,才能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解决各种难题。”项目副经理赵菲菲说。

    30天、12块底板、14块顶板,共浇筑混凝土62845方……这一串数字记录着项目团队齐心协力创造出的骄人业绩。30天内,项目部完成12块底板和14块顶板的施工任务,共浇筑混凝土62845方,创造产值4885万元。

    2020年四季度,项目部为追赶汛期耽误的工期,狠抓现场施工组织,深化“决战四季度、决胜保目标“专项劳动竞赛活动,全面推进物资供应战略采购,钢筋和混凝土集中供应中心全天候生产,满足现场台车段和支架段隧道主体结构的生产要素需求,掀起千人奋战抢进度的火热场面。

    太湖隧道主体结构为两孔一管廊的超大断面,每节段20米长的顶板浇筑方量约1700方,每节段30米长的底板浇筑方量约2000方,62845方混凝土,相当于把一个标准足球场垒起约8.8米高。进入10月份后,项目第五、六、七仓主体工作面全部铺开,现场形成近两公里长的施工战线,双台车联动施工工艺得以“大显神威”,4台混凝土浇筑台车+3台钢筋绑扎台车+3套中间管廊横隔板浇筑台车无缝对接,钢筋绑扎时间不占用总工期,各主体班组分段分区协同施工,在现场形成“你追我赶,同台竞技”之势,现场形成循环流水的施工模式。如此密集快速进行超大方量混凝土浇筑,与项目成熟的双台车联动施工工艺和团队默契作战能力密不可分。

    当时,项目第十仓工作面已向湖中推进约5公里,施工作业面战长、工作面覆盖广、班组工人分散成为现场管理的难点。项目部本着“服务现场、畅达沟通、加快进度”的目标,立即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现场办公点,划分党员责任区,带头攻坚克难。赵菲菲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长,带领技术、试验、项目队长等十余名管理人员长期驻扎在工区,鏖战在一线,为全力拼抢施工进度提供坚实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项目部先后获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先进集体”、中国中铁示范道德讲堂、无锡市“工人先锋号”、局“重点工程夺红旗”劳动竞赛第一名、业主阶段劳动竞赛“优胜单位”等。费晓春获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项目常务副经理狄鹏获评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局“杰出青年”等荣誉。

    激活团队潜质培育良好风尚

    进场之初,“尽责争先 创新引领”八个字成为团队共识,也是项目建设的初心,贯穿于建设全过程,践行在一千多个日夜的工作中。三年多来,项目部先后有10多名干部员工提拔晋升,项目党支部副书记的蔡朝阳就是其中之一。“能参建这样一项超级工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大家都会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程品质过硬,保持所有节点领先,不放松不懈怠……”在蔡朝阳的话语间,记者能感受到项目独具特色的文化。

    当然,项目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其中廉洁文化就是项目的重要特色之一。为了让项目党风廉政建设落地生根,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项目部构建“书记负总责、副书记抓日常、委员重分管、抓住关键人、带动一班人”的责任体系,通过聘任廉管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等方式,构建“纪检员、纪检委员、廉管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全面推行“清单式”管理方式,做到“日常工作、集中活动、履约整改”等重点事项、工作要求具体化、任务布置表单化、资料归档档案化。坚持“廉管员牵头、综合办负责、各部门参与”的廉洁管理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先后制定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洁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公开制》等在内的14项基本制度,开展重大节日廉洁自律自查自纠12次,开展个别谈话及重大节日集中谈话113次,廉洁学习累计覆盖1032人次,累计开展廉洁考核21次,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管理人员评先争优、部门绩效考核和兼职廉管人员津贴发放的重要指标,让廉洁管理的“软任务”变为“硬指标”。

    廉洁教育不仅常态化、制度化,更要多样化,才能真正走进员工心中。项目部借助党建联建平台优势,联合当地单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良传统”等主题党日活动,先后举办违规违纪典型案例图片展、廉洁座右铭征集、廉洁文化进班组、寄送“树廉洁家风筑温馨港湾”倡议书、“廉内助”建设、“月满太湖、缘聚四局”廉政知识有奖问答、党规党纪知识竞赛等活动,定制廉洁主题特色文创产品,多渠道、多形式发挥文化熏陶作用,以清廉文化正心正行,确保干部员工“管住手,守住心”,培育廉洁自律的好风尚。在指挥部季度《廉洁合同》履约考核中,项目部连续九次荣获第一名,还荣获指挥部“路地共建”优秀党组织奖、“廉洁管理”先进奖,获得江苏省交建局分管领导的高度认可。

    只有打好基石、守好底线,才能追求更高的目标。项目部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总工程师带头识图做好传帮带,秉承达者为师的理念向有经验的协作队伍取经,每日早点名后轮流分享技术知识点坚持至今。积极派员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帮助协作队伍约300余人取得特种作业证。此外,项目部坚持开展太湖之星、优秀班组和优秀外协之星评比活动,让先进代表台上有形、榜上有影,项目累计评比太湖之星190人次、优秀外协之星83人次和优秀班组53个,发放奖励61余万元,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正如费晓春所说:“回望三年的建设历程,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成绩是显著的,有目共睹。希望每一个人在此奋战过的人都能有所收获,引以为豪。”

    6月底,随着太湖隧道建设施工落下帷幕,项目参建者将陆续分流,挥别昨日,奔赴新征程。三载奋斗岁月,饱含恋恋深情,建设者将初心和匠心融于时光,用千日坚守筑起一座崭新的丰碑。万米湖底长隧,彰显赫赫战功,太湖水见证着奋斗拼搏的日夜,凝聚着建功立业的硕果,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期待,必将在新时代的春光中折射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王晓悦 通讯员/蔡朝阳 鲍现根)图片摄影 蔡朝阳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