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先后参与过淮河铁路大桥、内蒙古化德公路、太中银铁路黄河大桥、云南大丽铁路、扬州快速路等工程建设,对项目经理刘雄来说,苏州独墅湖第二通道二标项目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是二公司在‘家门口’市场的首个湖底隧道项目,也是中铁四局从苏州市住建局手里承揽的首个市政项目。”然而,在招投标期间,经过测算,项目预计亏损数千万元,工期也十分紧张。对这个项目,大家都避而远之,但刘雄却主动站了出来。只要有心就能干好项目,刘雄坚定地认为。
没有亏损的项目,只有亏损的管理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进场之初,刘雄便在推动团队的管理行为转变上发力,他主动深人一线,靠前指挥,白天勘察现场、检查工作,晚上研究图纸、探讨方案,和员工一道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卯劲干,以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项目建设。
为激发大伙减亏创效潜能,刘雄适时应务在项目推行成果分配多劳多得制度,一举打破“吃大锅饭”思维。首先是明晰责任驱动,对各层级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强化绩效考核制度的刚性,让每位员工都感受到责任压力。其次是注重利益驱动,把薪酬分配分为“死”工资和“活”工资,突出“干好干坏不一样”,根据上级规定结合项目实际,出台索赔、变更、节耗等创效激励政策。
在项目协作施工队伍选择上,他和团队坚持“上大队伍,上好队伍,不但让其有钱赚,还要帮其挣钱”思路,把施工能力强、信用评价优作为“硬杠杠”,通过劳务招标方式选用业绩优秀的队伍,在施工管理工程中践行“共赢”理念,不仅严格要求施工进度和质量,还及时规范完成工程计量和合同结算。
在刘雄的带领下,该项目在全线率先完成临建设施、率先打通施工便道、率先完成隧道底板浇筑……一系列“加速度”,让项目“高品质、高速度、高效率”形象深人人心。
管项目如同管家,钱要花在刀刃上
刘雄知道,现场成本的控制,大头主要出在材料和设备上。
项目原有设计的浅水区围堰锁扣钢管桩为非标尺寸且市场库存少、租赁成本高,经市场调查,拉森钢板桩工艺成熟、市场占有量大,租赁成本较低且更利于工作面的开展。为节约成本,刘雄积极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沟通,提出将围堰锁扣钢管桩变更为拉森钢板桩,仅此一项节省成本200余万元。
除围堰外,湖岸护堤也需要使用钢板桩。一次,项目物机部副部长曹亚恒拿着钢板桩采购单找刘雄签字。刘雄看完单子后并没有拿笔签字,而是带着曹亚恒去了施工现场。在现场,刘雄指着一批围堰用剩的钢板桩说:“材料现场还有,以后采购要先了解现场,摸清剩余物资情况,避免浪费。”其实,刘雄时刻关注着现场材料使用情况和人员、设备动向,心中不断盘算着手上的资源,以求合理调配,将成本管控做到最优。
前场不浪费点滴,后场更不能大肆铺张。项目成立之初,刘雄从驻地临建抓起,坚持方案、成本“双预控”原则,舍弃租赁商品房的方案,选择在湖岸仅有的3.75亩空地上自建起规模“迷你”项目部,大大节约临建支出。
在驻地装修上,刘雄主张简约实用。他主动询问瓷砖价格,并带着施工队伍去周边的建材市场调研,最终找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节约近3万元。省下来的钱虽然不多,但恰好印证刘雄秉持的一个观念:管项目如同管家,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撸起袖子加油干,扭亏为盈摘帽子
光控制成本,自然不能扭转亏损的局面。刘雄主导项目每天召开“碰头会”,不仅是领导班子,现场、技术、物资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也都要参加。会上,他鼓励大家轮流发言,开启“头脑风暴”,共同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开源”,做好变更索赔,争取“挖潜”。
项目设计明确围堰间需外运的淤泥高达93万方,一期围堰因工期紧张未能实现土方调配。二期围堰施工前,刘雄带领大家提前筹划,合理安排现场施工顺序,平衡土方开挖及回填工作量,减少现场土方周转次数,与最初的方案比,间接创效175万元。
与此同时,刘雄积极引导大家转变思想,克服以往“项目上虽有风险事件,但是怕丢脸,不去报保险,甚至不知道怎么报保险”的心理,将深基坑施工中一些潜在的地质、气象灾害甚至是风险事件进行策划,运用保险理赔进行风险转移,共计完成保险理赔182万元。
在刘雄的带领下,目前,该项目扭亏为盈,减亏3200余万元,实现毛利率正指标。刘雄个人先后荣获2020年度“苏州最美劳动者”“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和2021年度“苏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彭学亮 陈军 万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