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更好地挖掘“四局故事”,传递“四局好声音”,中铁四局文化传媒中心创新推出“融媒工作室”,通过联合工作室形式,将信息、平台、人力等多种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融媒产品,助力企业品牌传播。《奋斗者说》是文化传媒中心与五公司党委宣传部联合组建的“第五放映室”融媒工作室,推出的一档以讲述员工奋斗故事的栏目。一起倾听《奋斗者说》,选择奋斗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报将陆续推出《奋斗者说》栏目,敬请关注。
从1998年开始进人铁路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二十余年,刘昌明一直在铁路战线上埋头苦干。从普铁时期到高铁时代,从大山深处到改革开放最前沿,与星光为伴,筑路前行。
拼抢被“龙舟水”耽误的工期
2018年5月,在结束深茂铁路建设任务后,刘昌明被调人中铁四局深圳北站改造项目负责路基土方施工。
刘昌明当时负责人民路28万立方米土方的开挖与运输任务,从5月17日进场开挖,干了半个月活,一切刚步人正轨。6月3日,就开始下雨,停停下下,连绵不断,往往地面刚干透,能满足车辆通行需要时,又开始下雨,雨水到处流淌,整个现场道路泥泞不堪。施工时,尤为不便。他看着泥水,尝试通过开挖水沟、水池排水或用钢板铺出路面让机械能进场施工,但结果不尽人意。
从6月到9月末,整个施工进度被“龙舟水”与雨季硬生生地耽误。“车进不去,土运不出”的局面始终无法缓解,待到10月雨季结束,工期已严重滞后,必须要抢工。刘昌明带着一帮同事,直接吃住在现场,硬是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前面四个月未完成的任务。
用最“笨”方法干最简单活
深圳北站改造除既有线路的改造,还有两条新建动走线的修筑,再加之其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封闭作业的机率为零。现场进行大型机械化作业也几乎不可能,而土建施工是需要机械支撑的,机械无法进场就只能靠人工作业,特别是150个接触网基座施工。在会上,大家反复研究,最终决定由刘昌明带领劳务队伍人工干活。
之所以这样做,刘昌明向大家解释道:“深达5米的基座坑得靠人工挖,土得通过人工运出现场,钢筋笼得七八个壮汉合力才能从场外抬进,每个基坑浇筑的混凝土也得人工一桶一桶挑进来。”此后,一些属于深圳北站改造项目特有的“挖坑、挑灰、挑土、承台”等班组名称应用而生,成为确保工序上下衔接的重要环节。
一份日作息表反映站改不易2019年10月,深圳北站第一阶段改造开始,到2020年12月第二阶段改造结束,深圳北站改造工程开通运行。
成绩得来不易,从刘昌明在站改开启之后的日常作息中可见一斑:上午10点起床,11点半吃完饭后到现场,下午4点前赶到深圳北站与运营方碰头开会,6点开项目碰头会,7点多才能吃上晚饭,晚上9点半又得召开供电协调会,子夜12点与班组对接,12点半组织人员进场,凌晨4点半撤场,完成现场各项工作检查后,凌晨6点才回到驻地休息。黑天白昼,严重颠倒,刘昌明疲惫不堪。
2020年12月18日,深圳北站改造工程正式开通,自此深圳北站具备引人赣深铁路的运能。2021年1月20日,赣深铁路上跨广深港高铁箱梁顶推横移顺利完成,影响深圳段无砟轨道施工的最大“拦路虎”成功搬离,同时新建的深圳北站第二动车所正陆续交于后续单位施工。
刘昌明看着自己参与的项目重大节点一个个实现,深信在充满梦想与机遇的深圳,不会辜负踏着星光筑路前行的人。
(陈振 王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