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居民的满意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标准。’经过中铁四局市政公司池州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项目部全体员工近6个月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60多个小区改造施工,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原本下雨积水、管网不通、道路狭窄、有车难停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一面面锦旗的背后是项目部全体员工辛勤的汗水、默默地付出、执着的奋斗,一面面锦旗既是对项目部工作的全面认可,也是对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最高礼赞!”
11月19日下午,中铁四局市政公司池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党支部书记周增辉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九宫格”。原来,项目部已收到十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这些都是当地居民送给项目部的最高赞誉。周增辉说:“居民现在对我们的印象有多好,刚开始对我们的抵触就有多糟。”
今年4月份,市政公司中标池州老旧小区改造EPC项目,该项目包含78个小区的户外市政道路升级改造,遍布老城区的各个地域,管理跨度大,协调难度大,工期仅仅240天。这既是政府对四局的信任,也是极大的考验。
矛盾冲突重沟通
18000个家庭,按每户3人计算,就是5万多居民,每户有每户的需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工程一开始就陷入瓶颈,有些地方在施工红线内,居民却不让动,有些地方,在施工红线外,居民又想让项目部帮着一起干了,拆迁拆不掉,投诉满天飞,老城居民一时怨声载道。项目部最开始的施工宣传横幅都不敢打上企业的标识,当时施工阻力巨大。
2009年参加工作的项目经理刘家玉说:“老旧小区改造施工难度不大,最难的就是拆迁和协调,有时候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该项目仅监理单位就有12家;由于工点分散,需要大量的协作队伍,但是最初符合条件的候选单位有近百家,甄选难度很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从施工外部环境来看,各个小区的每户人家的需求不同,这一家种棵树不能动,那一家有堵墙不能拆,最开始的时候,每天都有老年人出来阻工。其中一个小区,有五排房子是自建房,由于建设管道需要,要把门前的混凝土打开,项目部反复承诺施工完毕后完全恢复也不行。刘家玉对此表示理解,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都会不同。作为民生工程,不但要把好事办好,而且好尽力让居民满意,不能激化矛盾,尤其不能蛮干。像这种反复沟通都动不了的地方,只能向池州市住建局反馈,再一级一级从街道、小区去协调,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最后实在不能改动,只能从图纸里面拿掉或者重新设计方案。
在开工后最初的几个月,项目部每天都会接到不计其数的投诉电话和信息。在池州市当地最大的论坛“池州人”上,投诉施工的帖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有的被“带歪”、有的推波助澜曲解事实。刘家玉说,同样一段视频,一张图片,如果没有上下文和背景陈述,网友解读出来的意义可能完全相反。为解决类似的问题,项目部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在论坛上专门注册一个账号,开辟出一个版块,针对每一个问题,不但有线上回复,还有线下的跟踪落实。渐渐地,项目部在论坛上建立起沟通渠道。
党建引领拓市场
市政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君不止一次来到项目部指导施工,最近一次到项目部是指导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张君说:“市政公司这几年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生产营销主线,勇当美丽乡村建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的先锋,走出了‘搂着一个水管吃饭,抱着两个钢管睡觉”的发展路子。’老城改造遇到这么大的阻力,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怎么办? 张君和周增辉等人一合计,关键的时候,还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项目部立即行动起来,定策划、出方案,决定与当地政府结成党建联盟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看清项目建设背后的意义,提高思想站位,项目思路立即变得清晰。党建联盟成立以后,施工单位认识提高了,业主的认识也提高了。池州市委市政府安排1名副市长负责全面工作、12个处长分片区协调,局面迅速得以打开。
6月21日,党建联盟策划开展了一场“面对面心连心办实事解民忧”民主征询会。征询会在池州百荷公园湖畔举行。当时会议需要一个主持人,但在这种开放式的场所进行公开征询,能不能办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谁心里也没有底。周增辉琢磨了一下,决定主动请缨。他认为,关键时刻一定要发挥好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这个民主征询会的主要目的是集中解决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如果征询会变成处理群众提出的个性问题,那就极有可能走偏方向甚至失控。周增辉提前调研遴选出施工噪音、居民停车位等居民最关心的共性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被写在背景墙上。项目部以这次征询会为平台,让社区居民亲身参与、了解、监督工程建设的过程,搭建沟通平台,倾听居民心声,获得圆满成功。
全面实施抓落实
项目总工程师王浩,2013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他从2016年底开始一直在池州项目工作,之前一直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他说:“38公里的路,全部是外环,很多重载车,从2018年通车到现在,质量一直很好,因此政府对我们十分认可,觉得中铁四局施工质量有保障,市政府有什么项目希望我们参与,觉得我们有担当。”他之前在六安也参与过老旧小区的项目,但池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体量大多了,总投资达7亿元。
老城区居民以老人居多,环境很差,墙上通常挂着很多强电弱电,雨污水没有分开。有的小区污水溢出来没地方下脚,空气中弥漫着异味,同时有很多棘手违章建筑,协调难度很大。老城区里缺少规划,通常会有一些很狭窄的小黑巷子,不但机械无法到达,就连人拿着简单的工具都施展不开,因此工效很低。一些设备单位产权已经不太清晰,电信、移动、联通等线路被项目部称为“蜘蛛网”,无处不在,盘根错节,简单的施工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进行。
时间不等人。项目部自5月初开工以来,在基本解决协调问题打开工作面后,最高峰的时候工地上有1500人。小区分散得比较广,公司为项目配备70多名管理人员,但是78个小区一平均,管理人员的紧张程度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居民已经慢慢接受老城改造,但项目部仍然尽力为居民出行提供方便,通常在早上,上班上学的人群走出小区后,施工才开始进行,还要赶在下班和放学前尽量把道路恢复到便于行走的程度,每天如此。
工程的难度有时候是相对的,简单的工程,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量大而变成困难的工程。工程铺开后,工作量就像洪流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白天,大家要搞协调、施工;到晚上又召开施工调度会。项目部第一个施工调度会,参会人员达90人,其中协作队伍达20家,这次会议开了整整5个小时。
为提高积极性,项目部在协作队伍和班组间开展劳动竞赛,签订责任状,设立500万元的专项劳动竞赛基金。每次劳动竞赛评比结束,现场发放锦旗、证书和支票。
群众满意赢赞誉
党建联盟有一项活动是“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部通过分发调查问卷、上门问询等方式,应居民要求义务修建非机动车的停车棚、充电桩、闸门系统等。一些居民从门口到市政道路还有一段距离,项目部主动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这些所有的惠民工程都在清单外,正是这些暖心行动,一点点打动着这座城里的居民。
短短几个月,这里的居民渐渐感受到他们一直生活的家园在发生变化:之前坑坑洼洼的道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压实的黑色沥青路面;之前墙上乱拉的网线全部转入地下管道而消失不见,小区变得整洁一新。刘家玉说:“五工区的一个小区叫毓秀苑一期,之前业主抵触情绪很大,一致要求不改造,后来看到相邻小区改得好,又主动找到我们加快改造进度。”
有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株腊梅树,根据设计需要移走改成停车场,户主一家坚决不同意,说这株树是其父亲生前留下的。项目部高度重视,发动头脑风暴思考方案,最后联系园林绿化单位,先将腊梅迁移到其他的地方,等小区施工完毕后又移栽回来放到小区内合适的区域。中秋节项目部带着月饼去慰问这户人家,户主很高兴地说:“以后你们所有的工作我们都会支持,我们感受到了你们的诚意。”
办公室主任李湛宇主要负责现场协调。对于项目部的拆迁拆违难点,他如数家珍。在拆迁和拆违过程中,有些产权单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一些单位倒闭或者改组,房产的产权归属已不明晰。他必须追根溯源,跟社区和街道不断核对分析。拆迁是最难办的事,涉及切身利益,只能一家一家谈,不厌其烦地做解释工作。
李湛宇说,惠民工程,大部分居民都很配合,但是总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三工区花园小区,一个老奶奶门口有一个带产权的小棚子,起初并没有相应赔偿,后来在李湛宇、社区和街道主任多次协调下,终于得到相应补偿,老人家满心感激。
一天下午,队长蔡云像往常一样在工地“巡查”,当他走到一处古井时,看到一个老大爷在取水,于是主动上去询问。老人叫吴根彪,今年71岁,从小就在古井旁边长大,他记得以前古井旁是泥土地,只要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项目部进驻以后把原来的空地进行硬化,在井的周围砌一层砖,这样就不会再泥泞了。当问到吴大爷对施工队伍的评价时,他竖起大拇指:“中铁四局很负责,以前也有人来整改过,他们是做得最好的,我们很认可!”吴大爷眼见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园变得越来越漂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在工地的显眼位置,项目部已经可以自豪地打出中铁四局的标识,不仅如此,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居民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连续4次在中铁四局非铁路项目周产值排名前五,先后22次在市政公司在建项目周产值排名前三,项目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稳步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居民居住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报记者/覃仁财 通讯员/邓洁 罗剑凯 图片提供/罗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