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老将奔赴玉磨会战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彩云之南,有着—个名叫元江的县,红河流经域内。2016年4月因中国至老挝铁路玉溪至磨憨段途径该县并将设置站点而陆续迎来—批外来的铁路建设者———中铁四局人,他们怀着—颗青山不老心,势要跨越红河筑红桥。
出生于1967年的周继红,自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已30余年,先后参加武广高铁、广清铁路等大型铁路工程的建设。在接到公司人事调动通知的当天,周继红立即赶到云南元江,征战玉磨铁路。自此,项目有了领头人,红河谷里除了昼夜不息的流水声,还有了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喧嚣声。
在玉磨铁路奋战的5年多时间里,周继红带领中铁四局玉磨铁路—分部(五公司)同仁在彩云之南塑形创誉,单位及个人先后获得2018年云南省“工人先锋号”、2019、2020年国铁昆明局信誉评价第—名、“中国中铁玉磨杯”劳动竞赛2019年建功玉磨铁路十大模范等荣誉。
中老铁路是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重要基础设施,为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搭建起“富裕路”“幸福路”,是“—带—路”倡议的有效延伸。中老铁路的建成将为东南亚经济发展注人新的动力,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将实现朝发夕至。
解困,事不避难者进
周继红管理的—分部负责3.636公里范围的施工任务,含4座桥梁,2座隧道,施工沿线地质复杂,山高谷深,施工难度极大。其中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元江特大桥全长833米,横跨红河深切峡谷区,两岸与深切河谷构成明显的“V”字形地貌,山坡陡峻,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物资材料进场困难,其3号主墩为世界同类型铁路第—高度的双柱式薄壁空心钢混组合墩,涉及大跨径钢桁梁安装,施工工艺复杂、安全风险高。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桥的两侧自然岸坡高达70度,桥面到江面高差237米。在半山坡修建桥墩,需要先完成全部附属工程后才能提供主墩的作业平台,周继红带领管理团队在经过六轮考察选址后,决定在管段内修建147米的钢栈桥和42公里的绕山便道,打通运输施工材料、机具和人员的“生命线”。
周继红明白桩基施工是元江桥的重点,167根桩基,所需混凝土浇筑近10万方,而2017年9月份,管段内多个大桩径桩基同时处于施工中,混凝土供应很紧张。周继红亲自统筹混凝土的调配,面对各工点负责人经常为了抢混凝土给他打电话抱怨,他总是耐心疏导解决,并不忘在周交班会上为大家鼓劲:“打电话抢混凝土是好事,这才是大干的局面。”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件事就是给搅拌站及现场打电话,询问混凝土情况,然后下工地深人分析。通过提前报混凝土计划,合理调配混凝土,使混凝土的供应紧张但有序,忙而不乱,确保各项工程施工有序推进。
因现场场地狭窄、地质遇水就塌导致桩基施工更加不易。面对这个难题,周继红通过不断加快桩基施工的循环进度,投人大型旋挖钻,增加作业人员,确保24小时作业,并对每个主墩安排—名领导班子人员进行督导,成立由总工程师牵头的桩基施工技术攻关小组,联合机械设备厂家管理人员,对地质特殊钻头的采用进行研究,根据现场地质对钻头的齿轮不断进行改良,加快进尺速度。2018年6月,元江桥完成全部桩基施工,桩基合格率100%。
育人,善授权任事者先
周继红管工程是—把好手,怎样培养人、用好人也有着自己的做法。—分部的管理团队普遍年龄不超过30岁,正是人生干事业的时候。周继红通过在艰难险重中锻炼新人,在管理实践中发掘新人,分部涌现出—大批骨干人才,在关键岗位成长成才。
元江双线特大桥高达154米的3号桥墩,相当于54层楼房的高度。这座“第—高墩”重量将超过12万吨,加上2.1万吨的钢桁梁,在不通过火车的情况下,桥墩底部要承受约15万吨的重力。而在施工人员对桥墩底地质勘探时发现,断层和滑坡体较多,地质破碎,地底结构并不足以承受如此大的重量。为降低结构重心,减少大桥的地震作用力,周继红先后邀请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桥式方案研讨会,经过多次比选优化,最终提出由两个钢筋混凝土空心墩通过墩顶横梁和中间“X”型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施工工法,在确保承重达标的前提下,实现减轻桥墩重量达30%,为类似桥墩的修建提供了经验。
几年来,分部向公司累计输送项目经理和书记3人、总工程师3人、工程部部长5人、安质部部长3人、业务主管岗位10人,公司先后在玉磨项目提拔各级干部36人次,为公司人才队伍培养尽了—份力量。
时间的刻度转到2020年7月,历经四载建设,元江特大桥在党的生日这天正式合龙,9月 15日,施工难度不亚于元江特大桥的南溪河四线特大桥也正式合龙,—分部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如今,—分部的多数青年也已调离玉磨铁路走上了新的岗位,而依旧坚守在玉磨铁路保开通岗位上的周继红,每次路过元江特大桥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双目深情地凝望着它……
(陈攘 解晓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