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而对于以城市轨道交通施工为主业的中铁四局城轨分公司而言,却是一部充满机遇与挑战、拼搏与奋斗的创业史。十年砥砺发展,十年创新突破。十年来,城轨分公司以城轨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围绕地铁施工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不断破除行业壁垒,破解发展难题。如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城轨分公司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科技为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
城轨分公司技术团队成立“地下空间工程研究室”,围绕“临江超深地连墙”“复杂超深地层加固技术研究”“过江盾构适应性选型设计”“一种盾构穿越临江风井的方法”“一种用于盾构洞门地连墙的单侧玻璃筋-钢筋笼结构”等重大课题攻关。在这十年间,完成科研成果15项,通过中国中铁科技成果评审8项,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4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中铁科技进步奖3项;取得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53件,软件著作权20项;获省部级工法30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2部、地方标准1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3余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针对原有科技管理制度内涵外延不足等问题,城轨分公司按照“废改立留并”的原则,对科研、工法、专利、标准、平台等方面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引领推动作用。制定出台《科技与管理创新奖励办法》《技术业务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并重,采取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企业科技研发工作的深度。与浙江大学在临江富水软弱地层超深风井基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天津大学在超深基坑注浆加固数值仿真关键技术研究、与西南交通大学在复杂地层地铁近接敏感建构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课题的含金量。十年里,公司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0项,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年研发费用投入比例达营业收入的1.8%以上。
以技术为指导勇克技术难关
城轨分公司聚焦各主营市场,针对施工现场的急难险重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突出加强“适用型”施工技术的研发应用,集中力量解决施工生产和日常管理经营中急需的共惯性技术与关键问题,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管理水平。
材料研发方面,为解决城市复杂区域地面无注浆加固条件但需频繁检查刀具、更换刀具的困境,城轨分公司在深圳地铁十号线建设中,通过研发“复合黏土建立泥膜带压开仓”技术,不但节约60%的成本,也在南昌、深圳、广州等项目得到推广。技术创新方面,在杭州地铁6号线建设中,城轨分公司研发的“废弃泥浆泥水分离零排放技术”有效解决城市地铁土建施工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泥浆的处理和排放难题,具有保护环境、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成本等显著效果。新工艺使用方面,城轨分公司在福州地铁一号线建设中首家采用CT探测法制定孤石处理方案,成功解决60根钻孔桩、74幅地连墙附近高强度孤石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杭州地铁六号线引入无人测量船,解决过江盾构施工中江底地形探测不准和沉降观测难度大等难题;在青岛地铁六号线淮河西路站施工中采用装配式车站施工工艺,单座车站相比传统工法节约工期4至6个月,用工量减少80%,节约木材800立方米,综合碳排放减少约20%。
作为地铁施工为主业的专业化分公司,城轨分公司瞄准行业的先进技术,“未雨绸缪”预测行业市场发展变化,集中内部优势资源有计划地投入未来盾构行业必争领域,为企业长远发展做技术储备,占领主营业务技术制高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为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高盾构设备利用率、培养盾构专业人才,实现盾构配套设备在国产化替代、技术引领等方面的突破,城轨分公司成立盾构公司,建立中铁四局首个盾构技能大师工作室“姜学广盾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1+N”模式下设盾构掘进、国产化替代、油品实验、盾构维保、风险管控5个技术研究室,专注于解决推进技术难题、研究盾构机配件国产化、盾构机液压油品化验检测及现场过滤、盾构机专业维保。在2018年中国再制造大会上,盾构公司被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授予“盾构施工数字化示范基地”称号,成为中铁四局首个盾构数字化示范基地。2021年,“姜学广盾构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中国中铁“城市轨道交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单位”,目前该工作室已设计提出近10项研究成果,授权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或录用盾构机管理及盾构掘进技术论文7篇,编撰盾构掘进技术总结30篇、盾构维修技术总结及规范20篇。
以制度为抓手强化技术体系建设
城轨分公司高举科技兴企大旗,通过抓制度落实打造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踏实的技术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严格执行施组方案分层、分级管理体系,认真落实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工程技术人员主体责任制,确保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受控;扎实推行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重点围绕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关键工序安全质量卡控要点等内容,分专业、分工种、分工序对项目班组长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在建项目安全质量管控水平;大力推行技术标准化建设,健全包含施组方案范本、典型技术案例、各类作业指导书、临建工程等内容的技术作业标准,广泛借鉴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推进技术标准化进程。
城轨分公司完善预警平台建设,提高监控量测实施传输覆盖率,从项目数据采集比对、生成报告发出信息、问题整改消除警报三个环节入手,实时隧道施工动态监控。在昆明地铁四号线建设中实施可视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机械化、工厂化管理手段,强化安全质量管理,切实提升项目发现隐患、消除隐患的能力和效率;大力推广“智慧工地”技术应用,在青岛地铁六号线结合业主要求打造贯穿建筑设计、选材、建造全周期的数字化新基建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材料、工艺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识别,推进BIM技术与在建项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筑产业互联网的融通联动。在苏州地铁八号线打造智慧工地和建筑工人产业园,通过数据库就可以实时掌握现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数量、工种等信息。
以人才为依托为企业发展蓄力
十年来,城轨分公司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以院校接收、内部培养为重点和社会招聘高端技能人才为辅的多渠道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与行业先进单位技术交流、专业学习深造、施工现场“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借助承担重难点项目研究、产学研合作等平台,促进施工现场技术带头人培养。
盾构技术员邹泽泽仅工作三年,便夺得中国中铁第十五届青年技能竞赛盾构机械操作技能大赛、中铁四局第八届青年技能大赛盾构机械操作比赛两项冠军,被评为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盾构能手”郭康,在中国中铁盾构项目决赛中荣获总分第八名、青年组第七名,被评为中国中铁“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在中铁四局第十届盾构机操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被评为中铁四局“青年技术标兵”。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振洲,实现测量车站隧道上万米无差错,作为城轨分公司测量专业总教练时,所执教的团队在中铁四局第五、六、七届青年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年蝉联测量专业团体第一名。“BIM达人”董海峰在代表中铁四局参加首届中国中铁“卓越杯”BIM大赛技能赛中,从27支队伍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总分最高荣获技能赛施工组个人第一名。
十年来,城轨分公司已形成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阶梯型技术人才队伍:工程技术人员599人,占员工总数56.78%;专业技术人才800人,占员工总数75.83%,其中高级职称81人、中级职称242人;技能人才113人,其中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24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张文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