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滁州讯“王书记,刚才在回家路上,我看到路边的水沟上有块盖板有点儿松动,万一有老人小孩掉下去,那可不得了啊!”3月22日,中铁四局一公司G329凤阳至蚌埠改线工程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磊接到热心村民陈守义打来的电话。
“噢,是老陈啊! 那块盖板大约在什么位置? 距离你家有多远,你把具体情况告诉我……”一放下电话,王磊就立即打电话将安全隐患位置和情况告诉项目部安全员汪洋。没想到,在附近值班的汪洋已经组织工人加固松动的盖板。
G329凤阳至蚌埠改线工程是凤阳县重点工程,其中一公司承建的跨淮河斜拉桥技术难度大、环保要求高、施工战线长,项目部5名安全员无法做到对施工现场全方位管控。其中,引桥部分要经过当地村民的家门口,相当于在村民眼皮子底下施工。因此,他们特别关注工地的“一举一动”,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打电话向王磊“举报”。
村民们的热心肠让王磊分外感动,但却让汪洋十分不安。“刚开始最怕王书记接到当地村民的电话,每天都惴惴不安。后来我自己想通了,与其等待问题‘从天而降’,不如主动出击解决。现在我们排查起安全隐患来更加仔细了。”汪洋说。
“处理盖板缝隙13次,清理路障8次,排除触电风险5次,规范安全帽佩戴7次,解决消防隐患3次……”项目部的安全日志上详细记录着他们排除过的安全隐患。越往后翻,安全日志上的隐患内容就越少。与此同时,王磊接到的电话也越来越少,从刚开始的一天四五个变成现在个把月接一个。
工地上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少,距离既定的节点工期也越来越近,王磊却坐不住了。
每天一大早,他就戴上安全帽,穿上防护服,在南北岸工区查看还有没有其他安全隐患,尽力做到隐患排查不留死角,整改落实到位。他说:“村民们都这么热心,作为建设者,我们更要用心!”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