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青藏铁路建设之后,才发现很多东西已经根植于骨子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只知道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敬畏,是我们筑路人传承万世的不变情怀。
2001年5月,正在石家庄铁道学院培训的我接到了一份来自公司的调令,通知我去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当时内心很纠结,但也很激动。青藏的苦是众所周知的,我十分担心自己无法坚持下来,但是能去青藏线的机会也是弥足珍贵,内心也早已憧憬着自己能去参建这条伟大的“天路”。在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决定奔赴青藏线,去为自己的人生划上这珍贵的一笔。
25岁的我正值青春壮年,去医院进行一番体检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可以去青藏线参加工作。还记得当时从局里出发时,胸戴大红花,还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就像古时候勇士出征一样,满满的自豪和感动。当时,我们首先乘火车到格尔木,一路上海拔不停地升高,身体也逐渐感到不适。到达格尔木后,休整了约半个月,我们便奔赴工地现场——海拔3400米的干沟。初到工地现场,着实被眼前的荒凉景色吓了一跳。这里除了骆驼刺,方圆十里不见人烟,而自己还得忍受着高原缺氧给身体带来的巨大不适,心里顿时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高原缺氧当时给我带来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身体都感觉跟没劲一样,呼吸困难,头痛得厉害,吃也吃不惯,还经常拉肚子,好在项目队配备了医护人员,每当感到实在不能忍受的时候,请医护人员过来打一针,身体便会感觉好了很多。这种状况大约经过两个月后,身体才慢慢适应了这里恶劣的气候。
我当时是在第一项目队,主要负责试验工作。第一项目管段全长约12公里,其中包括干沟中桥一座,其它的主要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涵洞,在当时我感觉涵洞比桥更难施工,因为一方面涵洞点多面广,管理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冻土严重,施工十分费力。由于当时技术上的薄弱,再加上人员并未上齐,我既要负责试验工作,又得负责现场施工,因此平时不仅要检查施工质量,还得现场教会施工人员如何立模拆模,在混凝土浇注振捣时,我得从旁监督,直到顺利浇注完毕后才敢放心离开。有时候几个涵洞在同一天施工时,我需要跑很多个点,一天就得走四五公里。在那种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一天能走几公里路已经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记得2001年的冬天,也是几个涵洞同时施工,我从一个点刚结束去下个点的路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那风刮在脸上就如同刀割一样,钻心地痛,大风还卷起了阵阵狂沙,吹得嘴里衣服里到处都是,实在走不动,我便找了个稍微能避点风的地方,背对着风,用棉大衣把头裹起来,就这样在那里蹲了近一个小时,趁风小一点后,才艰难地走到施工现场。当时我还跟现场的施工人员开玩笑:“今天这段路走过来,以后怕也没有什么路可以难倒我了。”
在当时为了赶工期,夜间施工也是很常见的。为了确保夜间施工质量,我们试验室人员轮流去现场值夜班。有一次,夜间气温大概在零下十几度,当时工地正在浇注一个涵洞的墙身,在振捣时振捣棒突然坏了,而备用的振捣棒也突然闹起了毛病,这可把我急坏了,情急之下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及时暂停了浇注,让施工人员全部在现场待命,随即我便前往另一个施工工地去借振捣棒。当时是夜里两三点钟,到另一个工地时人们都已经睡觉了,好不容易找到个人,在再三请求下签字担保才借出了一个振捣棒。赶回工地后已到凌晨三点多,当时全体施工人员没有一个离场,也没有一个在睡觉,看到那一幕我真的备受鼓舞,深深感受到了一名工程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那次浇注总共历时了十几个小时,浇注完后,大家相视一笑,似乎已经忘了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疲劳。
在青藏线上,看不到报纸和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在茫茫的大山之中,除了项目上的一些人外,几乎见不到人影,只能和荒野、飞雪为伴,生活十分单调、枯燥、乏味。尽管这样,项目队也力所能及地为我们艰苦的日子增添了很多乐趣。当时在项目上洗个澡非常困难,于是项目队便分批组织人员每半个月到格尔木洗一次澡,几个人挤在一辆车内,洗完澡后去吃个烧烤喝点啤酒,顺便打个电话给父母,那便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了。还记得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父母安慰我道:“孩子,爸妈知道你在那边很苦,但是我们也相信你能坚持下来,这正是一个锻炼你磨砺你的好时机,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后来每当忍不住时,我都会想起父母这段话,自己便又能坚持了下来。
在青藏线工作一年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成了几十号人中唯一一个成功转为预备党员的人,在预备党员大会上,我的心情激动不已,深感自己在青藏线的努力和付出果然是值得的,感动之余,我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在项目部开展的一次写对联抒感想的活动中,我写的“凤舞黄沙雪山俏、脚踏昆仑万尺高”获得了项目部人员的一致认可,我想这也正是我们青藏线筑路人铮铮铁骨的完美体现。
转眼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已有十周年了。在青藏铁路工作的两年,给我的人生积累了最宝贵的财富,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也起到了莫大的帮助,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想想在青藏线的日子,总能让自己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也希望这种青藏精神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得到传承,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赢家、工作上的佼佼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代政口述 桂瑞 刘艳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