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假如我是“朗读者”

    ■开栏的话  2月以来,央视的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好评如潮。此节目采用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的多样人生。

    鉴于此,本报文学类《花簇》版拟开设一个新栏目——《阅读者说》,体裁不限,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难忘的经历,“说”出那段和阅读、朗诵紧密相关的铭刻记忆;回顾它是如何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自己,鼓舞着自己,启蒙完善着自己人格的心路历程等。

    现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出来,和大家共享那段珍贵的经历和情感吧!

    ■阅读者说/○黄河

    央视《朗读者》刚一与观众见面,旋即好评如潮,有认为“这才是央视正确的打开方式”,有认为是“综艺界的清流”,还有认为是“朗读传达了温暖,展现了生命”。节目用各具个性的故事来阐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从而让阅读回归真实,贴近生活,让观众见贤思齐,耳听身受。难怪诸多观众与许渊冲老先生一起热泪盈眶。因为这像一股清泉,唤醒了大家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中有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等名人大伽,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如金婚奶奶王佩英,中石化员工赵科,与失陪儿子杨乃斌的“同桌妈妈陶艳波”等等。通过他们的朗读,展开的书卷,抚摸了灵魂,朴素了情怀,安详了岁月。

    忽然想到,如果我有机会去朗读,会读什么呢?

    这些年,也读过许多书,回想起来,完整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较少,倒是那些心灵鸡汤常常感动于一时,但终究难以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思前想后,如果让我读,我会选取《傅雷家书》中的一段。

    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傅雷给孩子写道:“提起笔来真不知千方百计何从说起!你这样长时期的不给我们信,真不知我们思念你的痛苦,爸爸晚上的辗转不能入睡,大一半也在你身上,我们因为想你想得厉害,反怕提到你,可是我们的内心一样焦虑;我常常半夜惊醒,百感交集,忧心如焚这四个字,就可以说明父母思念儿子的心情。你现在有了孩子,应该体会得到。这半年来幸而有信来,还有凌霄可能的照片,给了我们不少安慰,我真是万分的感谢她。你的行动多少还知道一鳞半爪,弥拉还很有趣的描写孩子的喜怒,我们真是从心底里欢喜。孩子越长越漂亮,朋友们看了,都说鼻子面型像你,额角眼睛有些像他母亲,如今快六个月了,恐怕又变了样,望多拍些照,经常寄来,让我们枯寂的生活中,多一些光彩,多一些温暖。”

    与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对远方孩子的思念,难以用文字一一表达出来。我选这段,不仅仅是骨肉情深,而且是特别羡慕父母与孩子的文字沟通。

    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未上学读书,斗大字不识一箩筐。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丝毫不影响父母形象在我心中的伟岸。父亲是家中长子。爷爷的早逝,让年仅二十的父亲过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不善言辞,但用行动在书写着一部大书。每天他是全家起床最早的人,一年到头没有一天是休息日,他张罗着帮着我的三个叔叔娶了亲、盖了新房,直到全家21口人时才分家,在当时的农村也是罕见的。父亲执意让我们姐弟中三人读了大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仅靠种地支撑家庭的父母是多么地不容易啊。父母都是讷于言而敏于行。遗憾的是,我与父母之间交流甚少。包括兄弟姐妹六人,估计都与我一样从未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们”“你们了不起”等。

    读大学时,虽然学校离家仅五六十公里,父母还是希望我每个月都能回家一次。每到月末的那天,母亲都会站到村头远眺。如果没见我的身影,他们就会寝食难安。同寝室刘同学经常与他父亲通信,谈人生理想,谈心路历程,甚至讨论文学创作,让我羡慕不已。刘同学可以在信中尽情地抒发对父亲的崇拜和爱慕,我常常想要是我的父亲也识字就好了,我说不出口而又想说的话可以在信中告诉他。我还奢望父亲能在信中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我印象中从未听过父亲给予这样的教育。《傅雷家书》一次次勾起了我与父亲心灵交流的欲望,可惜,父亲于15年前的一次意外交通事故中永远离开了我们。每每想起未能与父亲说起的话,常常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所以,如果让我朗读,我就朗读傅雷家书的这段话,献给我亲爱的父亲,并对他说:儿子永远爱你!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