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与艰辛像双胞胎一样不能分割。二公司云南玉磨铁路建设者就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着奇迹。
从普洱市墨江县G8511忠爱桥高速出口,沿阿墨江大峡谷040绕山村道,再经新修筑的便道,到达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工地现场。进场道路盘绕在高差500米的高山深谷和坡角达80度的陡坡上,临近拐弯处,一种汽车随时可能抛入深渊的担忧潜滋暗长。项目经理闫明赛手中的大桥建设规划组织图,显示着项目的复杂地形、破碎地质、特殊桥跨布置、复杂梁体结构等特征,以及需解决的深水库区超大跨径连续刚构梁桥建设的各项施工难题。建设者将用智慧将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凌空飞架在阿墨江上。
闫明赛指着隔江相望、正在大干的水中3号墩、4号墩钻孔桩作业平台说:“到这里才知道普洱不仅仅有茶,还有大峡谷中施工的艰险。这里施工安全风险大,特别是两个主墩高89.5米、承台厚6米、墩身纵宽12米,均为矩形空心墩,内外壁均由直坡横向二次放坡,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非常高。宽度达334米的大江对面没有进场道路,施工人员去3号墩作业,都要靠浮船,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到对岸就靠新型组合式浮箱。你别看两个水中墩就在岸边上,但由于受下游普西桥水电站高达739.16米蓄水水位的影响,这两个水中基础的水下部分有38米深,承台必须要借助钢围堰才能施工。2016年5月进点时,我们规划和连通施工便道,这条便道被大家视为项目的“生命线”,施工期间着实困难。
此刻,闫明赛的脸上微微一笑,虽带着苦涩,却令人敬佩。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新建玉磨铁路作为泛亚铁路中线的中国跨境国际大通道,倍受世界瞩目。玉磨铁路北起昆玉线玉溪西站,南至中(国)老(挝)边境磨憨口岸,全长508.533公里。局承建的站前YMZQ-5标总长6.014公里,含复杂特大桥2座、2370延米,复杂大桥5座、1944延米,站场及路基472米,合同造价16.8亿元。
二分部施工任务为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属复杂特大桥)、把边江双线大桥(属复杂大桥)。开工建点,进场得有路。习惯于跑步进场的中铁四局人,面对的是无路可行的深山峡谷。负责便道施工的项目党委书记张方方列了一组数字:“两桥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却因大山阻隔,需从G8511高速的两个出口分别修路进场,阿墨江新建便道11公里、整修30公里、改造10公里;把边江新修便道8公里,改造10公里,整修18公里,总计78公里。虽然地质灾害不断,我们的整修也不断,确保了畅通。”
建桥人都不爱说困难?总工程师康会鑫看着我们的疑惑也笑了:“在我们眼里没困难,只有攻坚克难的方案和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分析比选。你看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栈桥、平台、浮桥与浮箱,都有很多故事。”
两座桥,两条江,两岸施工,地处大峡谷的深山峻岭,又处大水库的蓄水倒灌区,能修一条连通对岸的便道已不易,若要两岸修,则工程量大、工期紧、危险多、成本高,很不划算。在路与桥的比选中,只能架桥。架桥有栈桥、浮桥,从技术可行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可省性,也有比选。栈桥需采用钢管桩贝雷梁组合结构,上铺花纹钢面板,按737米的最高蓄水位搭建,依桥址处,在泥岩、盐岩、砂岩的复杂地层中进行引孔灌注混凝土,再将钢管桩植入引孔中。阿墨江水位太深且变化很大,对钢管桩锚固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施工难度较大,加上江面水流缓慢、没有大型船舶通航的要求,施工期间在江面上搭建大型浮桥方案可行,但考虑到机械移动晃动和偏载受力,浮桥易侧翻倾覆。比选结果,架小型浮桥。从浮桥得到启示,材料、设备的运输通过大型浮箱来解决,钢构浮箱的方案很快由技术攻关组拿出来,一个渡人,一个渡机械、材料。两“桥”浮水架,天堑变通途,攻克了无路的难题,满足了施工的需要。
在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工地,从四川凉山彝族大山里走出来的时任副经理吉差拉沙,指挥完钢筋笼吊装落孔后告诉我们:“困难如山,过一山又一山。我这里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工期与质量的矛盾。这是一座复杂型大桥,质量要求不高不行啊!可雨水多、有效工天少、保铺架的节卡死了,各班组不抢进度也不行。我们应用BIM技术,按适度提前、留有余地的原则倒排工期,用平行施工和流水作业优化工序、人力、机械的资源配置,在水库低水位期完成了主墩基础的施工,把前期因便道困难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了,最困难的活也干出来了。”
在把边江双线特大桥工地,项目副经理李德星介绍大桥工程概况:“咱们这里是地质灾害多发地,你看那高坡上的危石,就是以前发生泥石流的见证,工友们叫‘悬天剑’。这大山里暴雨、雷阵雨说来就来,防灾抗灾就成为我们保安全的重点。”为了确保大山便道的行车安全和畅通,确保桥址作业区在高坡环境中的施工安全,项目部针对遇水易软化的泥岩地质,从“利水、控石”入手,通过对施工便道和刷坡、挂网喷锚防护、种植绿化的同时,分级开挖支护,预留平台侧沟,做好截排水;对各类基坑及时浇注回填,封闭稳定;对坡面的各种危岩,选派有经验的专职安全员,雨后专项排查,平时不断巡检,及时清除松动的土块、危石;确保了施工便道“生命线”的畅通和桥址周边“悬天剑”的稳定,为大桥的材料运输、机械行走、基础施工的大干,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回程的路上,张方方告诉笔者,由于大山阻隔,项目部到两个桥梁工地的山路达107公里,交通的不便给管理、协调工作也带来了困难。我们班子成员分兵把口,专门在两个工地分别成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 针对艰苦条件和困难压顶,在着力“三工”建设、人文关怀的同时,通过党建主题活动、劳动竞赛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给大家鼓气壮志,还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年轻的郭庄、刘万东、王超、丁宗洋先后走上工程部长、工经部长、物机部长、技术主管等关键岗位。
遥望车窗外,山路弯弯,再看高山深谷,已经没有了惧怕和担忧,只有对建桥人深深的敬意! (高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