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定居带来了幸福

    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即为“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短短的十几个字概括了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规律。我们这些以修铁路为主要工程任务的企业也是按照这条规律不断发展变化。中铁四局正是在分分合合二十年内,改了六次名、搬了七次家的流动中生存下来,最后定点安徽省合肥市。

    (一)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发展铁路交通事业,铁道部设立了新线铁路建设总局,并组建了以农民工为主力的十一个工程局,工作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住得是简陋茅棚和地窑。多年来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繁重的体力劳动,频繁的搬家流动,冷热多变的气候等,使部分职工产生思想波动,有的想回乡,有的要改行,有的甚至不辞而别,擅自离开队伍。

    同时,在建设规划、资金投入,任务分配、队伍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对铁路建设,也造成一定影响。为此,铁道部在广泛调查中,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一九七0年初作出决定,将现有的工程单位调整为五个工程局,四个专业局,按各大行政区设立,工程局分片负责承担本地区建设任务,中铁四局分管理的华东地区。同时局机关从云南省富源县迁至武汉,与第四设计院合并定名第四铁路工程局,进行局院合并试点。中组部任命铁道部基建总局局长闫海青同志任四局局长,负责局合并的试点工作。

    (二)

    一九七四年初,根据形势的变化铁道部决定停止试点,恢复原来体制,铁四局在华东地区建基地。铁道部副部长苏杰同、局长闫海清一起到江苏、安徽等地调查后,确定四局从武汉迁往安徽在合肥市建立基地,各工程处均可在安徽省内建基地。

    施工队伍进场后,首先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开出一条通向南七里简易的马路。用两年时间建起了六幢四层高的住宅,一座教学大楼、机关食堂,以及部分临时房屋。一九七七年七月一日搬迁合肥的局机关,大部分办公室集中在教学楼,一部分占用了住宅。托儿所、小学则暂时安排在简易平房内。一九八二年底,一座包括办公室、住宅区,医院、学校、招待所、职工宿舍等多功能的大院基本成型。一九八三年,铁道部在四局召开工程系统企业整顿现场会。出席参加会议的各单位负责人一进四局大院就坚起了大拇指,称赞四局大院环境好、功能多、是一座无所挑剔的大院。原铁道局局长白银峰更是激动地说:“到了三局看到了是不同功能的用房分散在几个地方,让人眼花缭乱;进了四局看到的是集办公、住宅、医院、学校于一体的、与每个职工息息相关的多功能大院,个个目瞪口呆,真让人羡慕。”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进了中铁四局。全体职工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大胆革新,扩大经营范围,开辟新的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年的功夫就将一个管理滞后、效益一般,甚至出现亏损的企业变成了处处领先,年年盈利、多项指标都超过各兄弟局,成为中国中铁的标杆企业。在局党委提出的“勇于争先、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的鼓舞下,全体职工再接再厉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局领导对大院的建设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从一九九0年开始,到二0一五年连续三次新建了二十多处多层和高层住宅:对早年建筑的十五座多层住宅进行了亮化和改造;在迁移到合理位置的医院旧址及其拆除的锅炉房空地建成一座百花盛开、四季飘香的大花园;改造了文化宫,将旧操场改造成现代化运动场;建成了八百个车位地下停车场以及网球场、羽毛球场,适宜老年人活动门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大院变成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活动内容多种多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福地,很多路人经过大院时都会驻足观望、带着羡慕的眼光对同伴或自言自语地讲,这个地方真漂亮。

    如今,大院里住着离退休职工和家属数千人,三分之一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则是“铁四局机关大院这块宝地真是太好了”。感谢为建设和改造这座大院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感谢四局各届领导对离退休职工的爱护和关怀。                (李俊波)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