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 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铁三代”的筑路情

    ■散文/○郑昶

    我们家是名副其实的“铁三代”。

    父亲出生于1936年,1954年参加铁路工作,算得上新中国第一代新线铁路建设的“开拓者”。

    1985年我子承父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二代的铁路“筑路人”。

    2012年,女儿大学毕业后选择加盟中铁四局,成为我们家第三代“建设者”。

    与众多“铁路世家”一样,我们一家三代人在新中国铁路建设的70年沧桑巨变中,亲历了从“一把钢钎一把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到如今驾驭“大国重器”、创造 “中国速度”、成为“基建狂魔”的时代变迁。70年的回望,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段往事,它总是那样如梦、如幻,在心里静静地流淌、清晰地滚动……

    父亲的“筑路”生涯,注定一辈子与艰苦为伴、与迁徙为伍,生活在一个“流动的部落”;选择把青春、终生和子孙献给祖国江河山川、大漠边关的职业。

    父亲曾给我说起过当年修建萧甬线的一个往事:萧甬铁路地处江南水乡,铁路桥涵基础开挖的软土层有数米之深,全靠人工铁锹挖、簸箕挑,一个工班要三、四天时间才能完成。一开始,软泥很难装入簸箕,后来,工友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先将铁锹在水里浸一下,再铲入软泥倒进簸箕的办法,施工速度明显加快了,一般二至三锹就可装满一土箕,一担软泥重达100多斤,工友们相互轮换着挖泥、挑担……父亲告诉我:萧甬铁路全长只有147公里,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其间因财力、技术、战争等因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9月才实现全线通车,一条铁路历经50年才完工,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艰苦、流动的工作性质并没有动摇父亲对铁路建设的热情。不久,父亲动员毕业于鲁迅师范、已是老师的母亲辞职,从江南水乡来到西北黄土高坡,跟随他过起了住无定居、颠簸流离的日子。从我记事起,单位就像流动的“家”,不停地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单位的食堂就是家里的饭桌,父母的单位就像一个小社会:食堂、澡堂、开水房、理发室、卫生所、幼儿园等生活设施自成一体。而我们家里除了一张床外、几只简易大木箱就装进了全部的“家当”。 

    1985年10月,我结束了四年的军旅生涯,开始面对职业的选择,不少战友劝我留在地方工作……但父母的支持和从小对铁路“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坚定了我当一名“铁二代”的信念。

    1992年10月,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开工建设,我所在的铁四局五处承担着京九铁路湖北蕲春至江西九江段100.8公里的建设任务。各施工队盖起了小有规模的红砖石棉瓦房驻地,职工们洗澡、洗衣、吃饭、生活、娱乐可以足不出户,各段(厂)、队还在自建的生活小院里铺上水泥、建起蓝球场、活动室和电视室,员工们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娱乐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参与京九铁路孔垄段施工会战的情景。

    22.5公里的软土路基和1740.33米的孔垄特大桥,是京九铁路阜九段头号重点工程。我工作的五处修配厂机械经租站调集了打桩机、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空压机等一批大型机械设备参与京九铁路会战,并在孔垄特大桥工地建立了480千瓦的发电机组,24小时为工地输送电力。其中,施工的孔垄软土路基项目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优质样板工程”。

    2012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对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选择。最终,女儿还是一无返顾地接过爷爷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我们家第三代筑路人。

    我们庆幸孩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一名员工。感慨厚重的企业文化薪火相传,更感叹祖孙三代筑路人,在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经历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女儿曾不至一次向我述说着她和她的同事们的感受:项目部驻地建成了 “徽风皖韵”式的四合院,新来的员工可以“拎包入住”,澡堂可以24小时洗上热水澡,食堂的伙食可以点餐,每年为青年员工举办“集体婚礼”。以创建“幸福项目部”为依托,驻地建起了蓝球场、羽毛球场、职工书屋、文化长廊、洗衣房、熨烫间、防尘晾衣棚;开设的职工“心灵驿站”、健身中心、探亲房、自助小超市以及因地制宜开辟的“幸福农场”,让员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激情似火,岁月如歌。一路走来,在共和国70年波澜壮阔的旋律里,我们一家三代筑路人,经历了艰苦创业年代的坚守与奉献,改革开放转型期的阵痛与探索,新时代初心不改的挑战与奋斗;一路走来,在共和国70年风雨兼程的征途中,我们一家三代筑路人,创业报国的初衷没有变,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丢,造福社会的责任没有忘。因为,我们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企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住,身怀报国之志,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与企业同成长共奋斗,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理想、追求全部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一路走来,在共和国70年伟大变革的岁月里,变化的是共和国的山清水秀、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我们一家三代筑路人,对祖国、对民族、对未来的那份永远的家国情怀……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