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难忘报社当年那些人、那些事

    40年前的这个时候,是原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现中铁四局)《铁道建设》报复刊的时候,是我结缘于这份四开报纸的时候,是我职业生涯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更是我在人生旅途中得遇恩师的时候。

    那年,时任中铁四局机械筑路总队一大队专职团总支书记的我,正在办公室里琢磨着一项重大活动。苦思冥想之际,收发员给我送来一份4开4版刚刚复刊的《铁道建设》报,这份寄自局机关的报纸,我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从一版看到四版,又从四版看到一版,萌生出一个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念头——我要去报社编辑部工作。但是怎么去呢?这让只有两年工龄,且不熟悉报社的我陷入茫然。“毛遂自荐”,突然脑海中蹦出这个成语。从那以后,我格外留心《铁道建设》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新组建报社的机构人员等情况,同时用工余时间研究报纸各个版面。之后赶写了两篇稿件(一篇言论,一篇散文),又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自荐信,一并装入信封,寄给局报社总编。

    信寄出后,我焦灼地等待着,等待总编回信,等待自荐后的回应。可一个多月过去了,仍无回音。心想古代是有毛遂自荐的故事,但不意味着我就能成为现实版的“毛遂”,还是安心做好大队共青团工作吧。过了几天,收发员送来《铁道建设》报,疑惑地问我:“程书记,报上有一篇与您名字一摸一样的文章,是您写的吗?”我接过报纸急速浏览着,看到四版头条,确认是我的文章时,我激动地对收发员说:“是的,是的!谢谢,谢谢!”又过了几天,大队党委书记告诉我,局组织部让我回合肥一趟,可能要调我到局机关工作。

    就这样,在四十年前那个夏花开尽,秋果即将丰硕的季节里,我直接从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所属的机械筑路总队(后改成机械筑路处、第一工程处)第一大队团总支书记岗位调入局《铁道建设》报社工作,分在编辑部第二组负责第四版(生活与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组长是罗成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有幸在亦师亦兄亦友的罗成誉手下工作了14年。这14年让我终身难忘。

    罗成誉,笔名陈于,四川遂宁人。身材不高,头却出奇的大。走起路来,步幅虽不大,频率却极快。但见他在路上行走,总感脚下虎虎生风。14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工程总队文工团的他,曾在话剧《红岩》中饰演小萝卜头。因此,单位里与他同辈的老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萝卜头”。罗成誉,先后在《铁道建设》报任编辑二组组长、副总编、总编。性格虽直率、倔强,但为人善良、正直,受人尊重。

    罗成誉也极热情,曾为报社员工利益与相关部门领导据理力争,还有多次不惜顶撞局领导。那时候,报社年轻人居多,大多初、高中毕业。为解决大家的学历和学习问题,他鼓励我们参加由中宣部统一组织的全国新闻职称任职资格学习考试。通过半年的努力,报社大多数年轻人都通过了复习和大考,最终获得由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郁文签发的《全国新闻职称任职资格证书》,我至今还收藏着这本1983年获得的深红封面证书。他还支持我们在职参加安徽大学于1983年首次组织的汉语言文学函授专科招生考试,全省有两万多名考生参考,只录取2000人。局机关报考人数不少,但最终只有报社8名同志被录取。

    在努力做好报纸采编工作的同时,罗成誉还丰富和活跃报社业余文体活动。1981年报社由暂时租用的局机关招待所搬至新落成的印刷厂三楼办公,罗成誉在报社会议室购置乒乓球台、康乐棋,让编辑工作工余到此放松身心。1987年报社由他作为领队组成的《铁道建设》报乒乓球代表队,参加全省新闻系统乒乓球比赛,在几十个省及各地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组队参加的团体赛角逐中,我们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同时,罗成誉对报社员工的个人成长关心备至,在报社员工职称评定阶段,他作为全国铁路新闻职称评委会成员,为我们通过全国统考和函授大学毕业的编辑记者争取到破格政策,职称跳过助理直接定为中级。而他自己有大专学历,本应评为副高职称,却迟迟没有批下来,大家都劝他去铁道部活动一下,他总是淡然一笑,继续埋头做事。

    报社,在罗成誉任总编时期,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风生水起。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建设》报社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编采人员,这在上世纪80中期,算是较为胆大,有魄力的改革创举;在他的领导下,《铁道建设》报在全省、全路报社中第一家拥有先进设备及激光照排室。一夜之间,报社的排版技术由“发展中国家”跃入“较发达国家”;在他的领导下,报社副刊《经纬》远销省内外、路内外,发行量最高达10余万份。《经纬》的每一篇稿件他都亲自审定、把关,还亲自带着我们去联系、考察分布在各地车站、码头的一些代销点;在他的领导下,报社在合肥逍遥津公园的三产项目——卡丁车游乐场,也曾是公园最受大人小孩欢迎的游乐项目;在他的领导下,报社人才济济,有文章锦绣的编采人员、有善于捕捉精彩瞬间的摄影记者,有妙手丹青的美工师……

    因为有罗成誉,报社每年在安徽省、铁道部(基建总局)报纸好新闻评选中总是收获满满,斩获多多。

    经过罗成誉的言传身教,我在《铁道建设》报14年的学习与工作,收获了年轻时最为珍贵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学到了人生中最难得的品德,真诚、正直与善良,同时掌握了新闻或文章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最初基本功。我调报社任编辑期间,采写的第一篇报告文学《爱情》(1982年2月19日四版整版),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之后,我采写的《顶进之路》《她从罗湖桥走来》《运河作证》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无一不是在他的指点和帮助下完成的。罗总编还多次带我一起到处、段、队及许多工地采访。其中印象最深的大约有三次,一次是去淮南三处,他带着任四版编辑的我,与小天诗社的文艺青年见面,他说:“小天诗社就不要搞了,有好的诗歌稿件就投给报社副刊。”后来,这些生活成长在工地的文艺青年,有不少都成为报纸《花簇》副刊诗歌类作品的主要骨干作者。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丁关根任铁道部长时期,全路推行“大包干”,铁路基建口只有中铁四局、中铁五局两家单位局长被选为铁道部先进典型,在总结和采访张建基局长事迹后,我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跋涉》。此稿就是罗成誉带着我一起合作采写完成的,标题由他亲自拟定,最初发表在1988年12月15日的《纪实文学报》;第三次是1994年9月,也是我在《铁道建设》报工作期间最后一次陪同罗成誉出差,在五处的景德镇分处,我们正在与五处通讯员开座谈会,他突然被分处的一个工作人员喊出去接电话。不一会,接完电话的他,就对我说:“建伟,你要调局办工作了,回合肥就办手续。”

    我与罗成誉共事,始于1980年8月,终于1994年9月,但我与罗总编那种亦师亦兄亦友的感情,好像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尽管我后来离开报社,离开合肥,但他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么亲、那么近,令我尊敬、令我钦佩。     (程建伟)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