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铁道建设》报,开启了我摄影的快门

    我要说我的小时候,那都是六七十年的事了。那时候,我对人生有很多设想,想过当兵、当工程师,还有当画家、当作家……

    但唯独没想过自己会与摄影发生关系,因为照相机太贵,属可望不可即的玩意儿。

    改变,始于1979年盛夏,铁四局工会举办摄影培训班。我当时在新运处工会当宣传干事,年纪尚轻,学习内容基本对口,机会自然就落到我头上。工会从库房中翻出一台德产的老牌折叠式120照相机,解法祥、徐洪涛等几位稍懂摄影的同事手把手教我如何开机、装胶卷、按快门。然后,带上几个胶卷就出发了。

    7月22日赶到合肥,摄影培训班已经开始。学员中有轻车熟路的老手,也有像我一样的生瓜蛋子。但热情高涨,勤奋好学是一致的。8月10日,学员们分线分片,到施工工地实习,我们一行4人沿皖赣铁路工地跑了一圈。8月20日左右,培训班结业。一个月时间,居然拍摄了14个胶卷,冲洗了近百张照片,尽管学会了摄影,但自感浪费不小,心疼不已。回新运处后,也就相机入库,工作依旧了。

    大约在《铁道建设》报复刊后不久,报社美编江俊德(现在是安徽省很有名的山水画家)到新运处工地采访,他是摄影培训班的带班老师,绘画和摄影的造诣匪浅,是我敬仰的师傅。他在工地拍摄的照片使我很受启发,让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似乎找到在文字、绘画之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是,我又拿起相机,到施工一线拍摄人与事,用来出宣传栏,收获不小。1980年8月15日,我拍摄的“新运处铺架队在绩溪车站铺道岔”被《铁道建设》报一版刊用。接着,又有两幅一线工人的照片被刊用,这是我新闻摄影的处女作,让我振奋不已。

    1980年9月上旬,接到调《铁道建设》报任摄影记者的通知,让我疑惑、忐忑不已。心想,报社领导的胆子也太大了,怎么会调个摄影才入门的去当摄影记者哟。9月15日到报社报到,与报社领导王柱、刘虎山、罗成誉汇报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担忧,得到的都是欢迎、信任和鼓励。总编王柱还说:“别把新闻摄影看得那么难,你综合素质不错,基础较好,大胆干。每天拍一个胶卷,多实践,多琢磨,没有干不好的事。”

    当时,江俊德师傅与我在一个办公室,也是我的直接领导。他详细讲解报纸工作流程,报道摄影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带我熟悉暗房、摄影器材和报社情况后说:“别担心,大胆干,有什么问题不是还有我吗。”这样,我这个摄影记者就正式走马上任了。好在当时报纸是旬刊,摄影稿源也不缺,有充足的学习和准备时间。

    1980年10月28日,铁四局第一次党代会在合肥召开。为搞好会议报道,报社事先作了周密安排。在摄影方面,考虑到我是个新手,还特地调来一位老手,同时拍摄。这是我到报社后,接受的第一个报道任务,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我用的是一台海鸥135相机,会议期间,每天拍摄两三个胶卷,随即冲洗制作,提交照片稿件,较好地完成了任务。那几天,江俊德师傅每天都会来暗室,默默地看着我冲胶卷,放照片,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任务完成后,江师傅特地把我叫到他家里,喝酒吃饭喝茶聊天,如释重负地说:“这下我放心了,可以专心当美术编辑了。”我知道,这次考验,通过了。

    此后,三天两头往外跑,在全局重点施工工地采访拍摄,为报社提供稿件。跑得最多是皖赣铁路,报社同仁说,皖赣线,每一根枕木都被你踏过了吧。我想了想,默默点了点头。1984年,我妻子到合肥探亲期间,总编罗成誉找到我,面有难色地说,小杨村枢纽施工报道需要一些图片,咋办。我二话没说,背起相机就出发,在工地拍了两天,完成了采访任务。

    1983年5月,为提高通讯员的摄影水平,报社主办局摄影学习班,我跟班学习,并负责具体班务工作。听取徐光春、袁廉民等安徽省著名摄影记者、摄影家讲课,受益匪浅。学习班结业后,我撰写的心得体会《与摄影爱好者谈摄影》,在《铁道建设》通讯1984年第1期,1985年第1、5期发表。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报社还鼓励我们向外投稿。1981年5月,我在皖赣铁路竹峰轨排场采访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力拨千钧》,10月1日,入选安徽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同时被《人民铁道》报刊登,获得全国铁路职工第二届美术、摄影、书法展览三等奖。后又入选《中国青年报》第二次八十年代青年人摄影比赛。

    1981年10月,在皖赣铁路祁门金钟中桥施工中拍摄的《彩虹使者》,1982年2月获合肥市迎新春摄影展览一等奖,6月入选《工人日报》新时代主人翁摄影比赛,9月获安徽省第九届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

    1982年6月在凤台采访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深受报社同仁青睐,几经讨论,被吴耀彬一锤定音:就叫《生息之地》。当年11月,入选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

    1983年8月,在回家探亲时拍摄的《傍晚的圆和线》,获1984年安徽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一等奖,并入选全国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

    1984年,和吴耀彬共同完成的《皖赣铁路通车》,1984年6月由中国新闻社作为通稿编发,《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报刊采用。

    那几年,我拍摄的60多幅摄影作品,被全国多家报社采用,在全国、省、市多次摄影展览、比赛入选、获奖,从一个对摄影一知半解的新手,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摄影记者。

    1985年底,因夫妻分居,妻子及父母身体欠安原因,经多次申请,报社同意我调回老家工作。12月20日,我的摄影艺术作品《归》及创作体会《我与归》在第4版刊发,多少有一点与《铁道建设》报读者告别的意思。没想到这点小心思被领导一眼看穿。

    局政治部分管领导在送审样上批示:“一九,‘归’,你已等到了。当你站在洞庭湖畔瞭想大千世界,可曾想过放弃用武之地?我盼望你按动快门拍一个‘回’!”总编罗成誉特地将那张送审样交到我手中,说:“你看看,你看看……”

    看着罗总编那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时思绪万千,无言以对。12月24日,童国强撰文,我配图片的《姚班长的凝聚力》,成为我在《铁道建设》报发表的最后一篇稿件。

    1986年,我回到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工作,但铁四局、《铁道建设》报情结根深蒂固,始终不能忘怀。直到今天,一看到“铁四局”字样,就怦然心动,看到建设工地,就有去采访拍摄的冲动。

    与《铁道建设》报社的情缘未了,那一帮兄弟姐妹的面孔,始终是那么亲切温馨,鲜活在脑海中。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学校,是熔炉,似家庭,像战壕。大致相同的生活工作经历,使大家坦诚相处,相互扶持,充满激情又略带青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受益终生。

    报社同仁没有忘记我这个中途溜号者,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童国强、王陶、程建伟、陶兆恬、陈晓峰等先后专程来岳阳探望,让我倍感亲切。朋友们也没有忘记我的工地摄影情结。童国强在青藏铁路工作期间,多次邀请我前往,只是当时忙于工作事务,一直无法如愿,留下终生遗憾。2010年,他在南京工作期间,又特别邀请我前往,陪着我到项目部工地参观拍摄。

    董奎在长沙项目部工作期间,恰逢我带几位同事在长沙校对《岳阳年鉴》清样。他特地找到我们住宿的宾馆,邀请我到工地去看看拍拍。吃饭时,搬来一件包装上印有“中铁四局”字样的口子窖酒。其中2瓶我保存至今,成为珍贵的纪念品。

    程建伟在《中国中铁》报工作期间,多次邀请我去工地走走拍拍,一直未能如愿。2016年初,得知我已正式退休,又卸任了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职务后,特地邀请我去《中国中铁》报,再当一回摄影记者。我欣然应约,又融入到中国中铁那熟悉又陌生的氛围,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在《中国中铁》报将近2年时间,我东西南北中跑了几个工地,似乎还是当年那个刚到《铁道建设》报上任,不知疲倦的摄影记者。在为报社提供稿件外,2017年5月在平潭特大桥采访拍摄完成的《走向深蓝》图文专稿,被中国工人网采用;《猫道上的“云端行者”》图文专稿被《中国工人》杂志刊用。

    跟踪拍摄采访浩吉铁路洞庭湖大桥、杭瑞洞庭大桥建设的全过程。拍摄的《架设主缆》获2017年全国交通摄影大赛一等奖,《脊梁》入选第三届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摄影大展,《中流砥柱》入选2017年新中国建桥成就摄影展,《龙跃洞庭》被收入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大型画册《中国》,入选全国第27届摄影艺术展览。

    《猫道上的建桥人》入选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摄影、短视频优秀作品展,被《南方周末》作为2020年新年献词的刊头图片。这些作品,都是应程建伟邀请,重返铁道建设工地拍摄采访的结果。       (杨一九)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