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9版:楷模风采 版面概览

追梦路上的技术尖兵

——记“安徽省劳动模范”陈平

    陈平工作照

    陈平,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原中铁四局副总工程师、技术管理部部长。先后参与或主持遂渝铁路、达成铁路、京沪高铁、武广铁路、宁波铁路枢纽等多个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如今,作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安徽省住建厅专家、中铁四局桥梁专家,陈平已成为企业乃至行业中名副其实的“技术尖兵”。

    一直以来,陈平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管理岗位,致力于技术体系建设、创新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攻关。他主持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为企业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工法及专利。他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中铁“十三五”十大科技标兵,先后获中国铁道学会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及建造师奖、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技创新英才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既是苦乐交织的成长史,更是攻坚克难的奋斗史,从基层项目技术员到局技术管理部部长,他怀揣着技术梦想,冲在前头,干在实处,不惧挑战,勇担重任,攻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圆满完成每一项建设任务。

    2003年,陈平大学毕业后加入中铁四局,步入工作岗位。渐渐地,他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理论知识储备量,萌生出返校深造的想法。那时的他,边学边干,双线并行,并在2006年顺利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重返校园继续学习。2009年,学成归来的陈平回到中铁四局二公司继续从事技术工作。很快,能力突出的他便调任宁波甬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先后作为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这一干就是五年。

    宁波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甬江特大桥,为国内首座大跨度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混合梁斜拉桥,桥梁全长909米,主跨以468米钢混混合梁跨越甬江,是我国铁路桥梁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桥梁。当时,钢混混合结构多应用于公路桥梁建设中,考虑到其具有稳定、经济等优势,原铁道部决定以此项目为试点,提出建设钢混混合结构铁路桥的构想。

    178米超高空施工、成孔142米超深桩基、淤泥地质、对接合龙段精度要求极高……技术攻关、安全管控、施工进度等压力一并袭来。接到任务后,陈平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带领技术团队前往马鞍山、安庆等地的桥梁建设现场实地调研,反复钻研学习,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磨”出项目施工方案。

    跨江大桥传统采用“水上运梁”的方式建设,综合考虑工期和成本等因素,陈平反复优化比选施工方案后,决定采用“桥址拼梁—边跨提梁—梁上运梁—旋转悬拼”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此举解决了水上喂梁难以到位的难题,在保证工期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桥梁采用“模块匹配制作、组拼”技术施工钢混结合段,解决了场地受限无法整体吊装难题,保证了安装精度和施工质量;应用BIM新技术,模拟构造复杂的混凝土主梁和钢混结合段,优化了施工组织;采用大直径超长嵌岩桩成孔技术及钢筋笼自由吊挂定位系统,刷新了国内3米直径钻孔桩深度记录。

    经过不懈奋斗,“梦想终于照进现实”,陈平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宁波铁路北环线跨甬江斜拉桥技术攻关和施工管理工作,成功解决甬江桥世界级技术难题,先进工艺工法工装的研发与应用较原设计方案节省约5000万元,节约工期3个月。该工程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FIDIC优秀工程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中国十大桥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争相报道,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陈平调任四公司总工程师,岗位和角色的转换随之带来许多挑战和可能,也让他有了更多新的思考。到任后,他“两手抓两手硬”,着眼当下出成果,放眼未来育人才。

    随着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脚步加快,国家提出“智能建造”的理念,催生出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等建设新名词。陈平积极顺应热潮,在局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开展“工厂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方面技术研究,依托连镇铁路桥梁小型预制构件厂,形成国铁集团铁路工程小型构件预制生产技术管理手册;带领技术团队攻克综合管廊移动模架现浇、叠合板式预制装配、U型盾构法等技术难题,推动管廊建造水平提升。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工作,唯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秉承这一理念,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陈平提出三大能力建设,即基本功扎实、核心能力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为技术管理队伍建设指引方向。2016年7月1日,中铁四局企业大学成立。陈平以企业大学为抓手,在公司范围内提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并建立起立体式、分层级的培养体系,实现培训人员全覆盖、培训内容全面性、培训工作常态化,解决工学矛盾并降低培训成本。

    短短两年多,陈平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捧回3座鲁班奖、1座詹天佑大奖,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工法14项,完成专利申请135项,授权76项,其中发明5项;荣获“国际隧道协会2018年度创新技术工程奖”1项,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创造公司获誉新历史。

    很快,业绩突出的陈平提任局技术管理部部长,负责全局技术管理工作。面对全局数百个在建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桥梁、房建、水利等多种专业,他一年中大约60%的时间扎根在一线,辗转于各项目之间,以项目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为一线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结合新基建的时代背景,根据局生产经营新形势,陈平在技术体系建设、施工技术管理、科技开发、信息化建设、设计管理、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他牵头组织对技术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完善配套评价机制和奖罚机制,构建新型技术管理制度体系,尤其是技术管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从17个方面系统提升企业技术整体能力。并组织修订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突出技术创新实用性与创效能力、突出重大课题投入比例、突出一线主创人员贡献奖励,将钱花在“刀刃”上。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陈平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理念,大力推行分级选拔、阶梯培养的管理体系,以“1357英才计划”为依托,升级培训模式加快普通技术人才培养;以“雄鹰人才计划”为依托,联合知名高校加强中端专业人才培养;以“专家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工程实践加速高端专家人才培养,为企业人才素质提升起到明显作用。两年内,局获得詹天佑大奖8项,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0项,获得专利494项,其中发明专利110项,国际专利9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

    初心不改,执着追梦二十载;笃行不怠,克难攻坚获誉丰。陈平将一如既往地奋斗在路上,立足自身岗位,承载着更多期待,继续加强技术创效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核心技术品牌,推动技术管理水平再上新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晓悦) 图片摄影 贡海斌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