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6版:政工新闻 版面概览 下一版

形式主义不是“仪式感”

    ■今日论语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痕迹主义”深恶痛绝和口诛笔伐。但为什么有人喜欢形式主义呢?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形式主义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有人喜爱形式主义,有人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还有人甚至认为形式主义是“仪式感”,而中国素有“礼多人不怪”思想,因而花大量精力在搞形式上做文章,并从中受益,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形式主义渗透,企业也未能幸免。比如,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方面,有人的调子高、行动少;调研工作很重要,却有人借调研之名搞“走秀式”的旅游;文件是指导工作的准绳,而有的文件却照抄照搬;还有的人为片面追求部门或个人的工作成绩,喜欢到下级单位开展劳民伤财并无任何效益的活动;也有的人开展活动时讲排场、搞攀比;甚至有人为了去迎检停下生产,检查组一走又我行我素。所有这些,有人总结道,形式主义表现的共性是“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净搞一些花团锦簇、虚头巴脑的花架子,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中看不中用。

    实际上,仪式感充满庄重,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尊重社会杰出贡献者。比如进行国家公祭活动,国家召开奖励自然科学杰出贡献者表彰大会,春节时千家万户进行的传统过年仪式等,都充满了仪式感,没有人认为不合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干兴邦,实干兴企。如今,清除各种形式主义成了社会的呼声,不妨借机照照镜子。特别是要算算形式主义成本账,切实破除“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尴尬局面,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切实为基层减负,并从制度上根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

    (黄河)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