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陈聪慧
“慧姐,你有财务共享吗?”办公室的小伙子蒋瑞问我。
我一脸懵懂到看着他,摇摇头说:“我没有啊,那是什么东西啊?”
“慧慧,你有即时通吗?”办公室的美女同事宋晓艺关切地询问,我又是一脸问号!
手机有学习强国吗?”
“没有。”
“那手机党校呢?”
“也没有。”
“我的天,那你在国外是怎么工作的呢?”
和我谈话的正是我的新同事们。驻扎安哥拉项目部已经工作两年的我,最近根据公司安排来到一公司郑州南站五分部办公室工作。
刚来到这边感受到各种不适应:聊天不在一个频道、工作节奏和工作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等等。我感觉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思想交流对不上路数,语言表达上对不上点儿,人与人的距离感上非近即远、飘忽不定。天哪,我觉得自己不是从国外回来的,简直就像是外星球来的“外星人”!
另外,由于我错过了国内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手机约车、外卖、闪送这些新鲜事物,一时真的玩不转。工作方式也是与国外差别明显。比如,国内已经实行无纸化办公,国外依旧是纸质版文件传阅。国内办公需要5.0系统、财务共享系统、即时通等等。由于国外网络环境较差,所以关于办公系统软件都不能使用。以上原因,让我感到茫然、压力,进而反应迟钝、不自信。
后来我上网搜索得知,原来有一个概念——英文叫 “Reverse Cultural Shock”,也有翻译为“逆向文化休克症”。根据百度百科,“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是一种暂时的社会性隔离、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时,开始会有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这段时间,人们感到新鲜、刺激、有激情。但是,这段兴奋期过后,人们又会进入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同事们,是他们教我慢慢熟悉环境、告诉我流行常用的手机APP软件,这些APP对我帮助很大,不但方便了我的生活,也丰富了我的娱乐,更重要的是,让我获得了和同事朋友一起共同对话的语境,慢慢地引导我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地球人”。每天和他们一起找到归属感,获取最新最充分的生活工作信息。我将继续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
最后,开句玩笑,从国外项目部回来的人都是“外星人”,请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宽容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