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与一位同事下项目部开展相关安全工作活动时,针对现场安全防护不到位问题,同事因为性格有些急躁﹑说话直,没说几句便对现场的农民工嚷嚷起来。情绪激动下,农民工直接撂了挑子。后来换了一位年长的项目安质人员来做工作,不到一刻工夫,农民工便按照要求着装,佩戴好安全帽、安全带,上工上岗。
年长的项目安质人员为何能很快做通农民工的工作?他的回答不复杂,关键是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虽然从农民工内心来说,是认可同事说法的,但可能因为同事说话态度生硬,反而激起了他的“倔劲”,便对着干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做安质工作既要有刚性的强硬措施,也要有柔性的处理艺术。安质人员在把制度、文件、措施等条条框框牢记于心的同时,也要在现场接好“地气”。安质人员若同农民工的语言不在同一频道,不了解他们的需要,不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颐指气使,便很难走进农民工的心里,更谈不上做好安质工作。
做好安全生产是一项抓常抓长﹑久久为功的工作,从事安质工作的管理人员应增强与农民工打交道的本领。遇到“三违”问题时,在心平气和的对等交流中,引导农民工认识错误,主动改正,增强对安全工作的认可,确保现场安全生产始终可控。 (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