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官网|中文版|English version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38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
日期检索
上一版 第7版:花 簇 版面概览 下一版

张家口基地承载着我难忘的记忆

    ■散文/○杨春山

    父辈的铁路生涯,注定了我们这一代成为“游动部落”、中国的“吉普赛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原西北干线铁路局(中铁四局前身之一)刚结束宝(鸡)天(水)铁路建设,马不停蹄即辗转到集(宁)二(连浩特)铁路,继而丰(台)沙(城)铁路施工。随筑路大军而来的家属子女浩荡跟进,成为一种特殊景象。为了减轻这些具有“半军事化”队伍的拖累,于是,职工家属基地这种形式出现了。

    四处(前身为华北铁路局二处)张家口南站基地位于新火车站附近,占地约200多亩,近千户人家。一栋栋窑洞式结构的平房排列成行,操着各种方言的职工家属从祖国各地陆续迁入。从此,我们这些“铁路子弟”停止了“游荡生活”,随母亲开始了“基地生活”,最先发生的变化是孩子们结束了各自乡音,统一了“铁路普通话”。再接下来,基地功能日臻完善,有了子弟学校、粮店、邮电所、卫生所、供销社……原本荒僻的张家口南站附近,随着铁路运输带来的综合效应发展壮大起来,显露出勃勃生机。每天,巴望着东来西往的列车,聆听着火车震耳的轰鸣声,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衍生成一种特殊的情愫,深深根植于记忆深处。

    听父母讲,1956年我出生时南站基地尚未落成,老少三代暂住在铁道西边的闫家屯村,约一两年后才搬至南站基地。两间平房,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全部家当也就一只旧木箱、两捆铺盖卷、一堆锅碗瓢勺。单位配给每户几张床板、一张方桌、两只木凳,每月租费要在父亲委托工资中扣除,那时简陋的条件可想而知,因为大家的条件都是如此,谁也不会攀比或笑话谁家,邻里和睦。又过了几年,家里申请调了一户三间房,情况虽然稍好一点,仍没有摆脱住房拥挤的窘况。

    子弟学校在基地西边,从家里到学校5分钟的路程。我是1963年秋进入小学念书的,然而到了1966年夏,学校宣布停课,后来知道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生们像散了圈的羊群到处闲逛、玩耍,聚在一起弹玻璃球,跑进庄稼地里逮蝈蝈,拿着弹弓去打鸟,那些胆子大点的还学会了扒火车,好不快活。我们升入小学五年级后,政治气氛异常浓厚,学校组织年级两个班精心排演的一出大型情景剧《收租院》,上调张家口市文艺汇演,引起不小的轰动,至今不能忘怀。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我们这一代“铁路子弟”先后离开那里,许多又成为新一代“筑路人”。原来的南站基地剩下的多是空巢老人,长年风剥雨蚀,房屋已破旧不堪,终于在2010年后被政府列入危房拆迁改造而不复存在,原址上矗立起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和商业大厦。现今京张高铁、2022年北京冬奥会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引起巨变,我生长的故乡亦将变得更加美丽。

扫一扫

手机读报
电视新闻